佛商网

2015
06/20
23:32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 》

顺从民意,引导人心(1)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从事政治的当权者或立法者,当你要发布命令,或建立法制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也是一个最基层的平民群众,也是对象的当事人。只是现在立场不同,处境不一样而已。如果要是我自己接受这个命令,是不是可以做得到、行得通呢?假定人人是我,如果在我自己的心中,也是有所碍难,也是很不妥当的,那就不能随便下令或立法而要求别人遵守了。

经典回放

选自《大学》

【原文】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译文】尧、舜用仁政统率天下,民众也变得友爱;桀、纣用暴政统治天下,民众也变得凶暴。号令和自己的嗜好相反,民众是不会服从的。因此,君子先要求自己具备美德,然后才去要求别人的美德;先要求自己改掉恶习,然后才去批评别人的恶习。如果自己没有不强求他人的品性,却去开导别人明白善恶的道理,那是办不到的。

大师释疑

帅:同“率”,率领,统帅。

令:号令、命令、政令。

有诸己:即“有之于己”,意为自己所具有的,这里指具有美德。

所藏乎身不恕:即自身品德中不具备怒的特点。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也就是不强求他人。

喻:使别人明白。

学儒一得:对普通群众不宜要求太高

儒家有两个重要观点,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是“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表面看,这两个观点都很有道理,但如果把这两个观点合起来用,就存有很大缺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所当然。但如果是自己觉得好的,想要的,可不可以施于人呢?怎么知道别人想不想要?比如“礼”这种美德,在儒家看来越看越美,所以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出了“礼仪三千,威仪八百”,花半辈子功夫才能全部学到手。儒家之外的人可能并不喜欢“礼”,或者不喜欢那么“多礼”,这时候该怎么对待?儒士们可能因为“有诸己”,就理直气壮地“求诸人”和“非诸人”。这对别人来说,就勉为其难了!

如果儒士没有当上官,他们会好心好意地指导别人学“礼”,要是人家不理他的茬,他们就会歪着嘴巴指责人家“非礼”。如果儒士当了官,有了作出决定乃至制订政策的权力,他们就会把那种勉为其难的特点反映在决定或政策中,而对百姓造成不便乃至伤害。

从历史来看,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法律、制度往往体现出苛刻和不近人情的特点。只有唐朝前期等少数几个时代才显得相对比较宽松,这并不是儒家思想的功劳,相反恰恰是儒家思想被削弱的结果。在唐朝前期,李世民规定三大教的排序是道第一,佛第二,儒第三。武则天当政后,调整了一下次序,佛第一,道第二,儒第三。儒家没有独尊的地位,影响力就小多了。但老百姓并没有因为缺少儒家的严格的要求而变坏,反而变好了。比如630年,全国处决的死刑犯只有29人,可见当时的犯罪率很低。只要儒家能够干预国家政策,老百姓的自由度就会急剧降低,但社会风气未必因此好转,人心反而变得更伪诈了。诚如老子《道德经》所言:“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

儒家的目标是推行仁义,是为了使社会风气变好,为什么事与愿违呢?原因有三:

第一,对普通群众要求太高。

儒家的目标是做“大人”,或者说“学做圣贤”,用很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当然没有问题。用这个标准来要求普通群众,就太过分了,因为他们未必都想做“大人”。

据《荀子·哀公篇》记载,孔子曾鲁哀公探讨用人问题时,曾说,天下有五种人:庸人,士,君子,贤人、圣人。

鲁哀公就说:“请问什么样的人叫做庸人呢?”

孔子说:“所谓庸人,有这种特点:嘴里说不出好话,心里不担心正事,不知道推举并追随贤人善士以帮助排忧解难,行动没有目标,立身没有原则。每天追逐物质财富,却不知道最值得珍惜的是什么;只知道因利而动,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受七情六欲支配,心也跟着变坏了。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庸人。”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所谓“嘴里说不出好话”,是指说不出合乎美德的话,“心里不担心正事”,是不关心国家、社会和他人的事。所谓“心也跟着变坏”,是指随时可能因欲望而生出坏心眼,并不是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

鲁哀公又问:“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呢?”

孔子回答说:“所谓士,具有这样的特点:他虽然不能完全懂得正道和运用方法,但行事还能够有所遵循;虽然不能把善行做得十全十美,但有自己的原则。不追求知识渊博,但追求完全学有专精;不追求多发议论,而追求说话在理;不追求多干工作,而追求办事效果。他所掌握的知识、说的话、做的事,就像生命和肌肤一样不可更改。因此富贵不能增加他的快乐,贫贱也不能减损他的美德,这就是士。”

鲁哀公又问:“那么怎样才算君子呢?”

孔子回答说:“所谓君子,具有这些特点:说话忠诚守信,但内心并不认为这是什么了不起的品德;做事依从仁义,但并不以此为骄傲;智慧通达,但不在言辞上争强好胜,这就是君子。”

为什么君子讲忠信、行仁义,却不认为有什么了不起呢?因为这些美德已经成为君子的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就像吃饭穿衣一样平常,所以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顺从民意,引导人心(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