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0
23:3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 》

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告诉我,我的一位同乡死了。怎么死的?我这位同乡得了肺病,搭船要到澎湖,航行到夜晚,碰上台风,船被刮得触礁,快要沉没。他的朋友找个救生圈给了这位太太,叫他赶紧带着孩子走。过了一会儿,他的朋友看到他还站在那里,又去找一个救生圈给他,叫他赶快跳。他看看,有一位年轻人没有救生圈,又把自己手中这个救生圈送给年轻人,最后自己跟着沉下去了。什么是菩萨?这就是菩萨。菩萨在哪里?就在人世间,就在社会里。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善男子,一切众生皆证圆觉,逢善知识,依彼所作因地法行,尔时修习,便有顿渐,若遇如来无上菩提正修行路,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译文】善男子啊!一切众生都能证得圆觉而成佛。如果遇到“善知识”,依照他指导的“因地法行”,随时修习,便有顿悟和渐修两种成佛途径。如果按照佛的无上正等正觉的修行方法,无论众生根器大小,都能修成佛果。

大师释疑

善知识:依正法引导别人向善者。

因地法行:即发心、立志学佛的动机。

顿渐:即“顿悟”和“渐修”两种觉悟成佛的途径。

菩提:梵文音译,意为“觉悟”。

学佛一得:看人要看后半截

佛祖认为,“根无大小,皆成佛果”,也就是说,无论男人女人、富人穷人、贵人贱人、好人坏人、善人恶人、聪明人糊涂人,乃至于畜生、恶鬼,只要勤于自修,都能成佛。

有人会想,佛祖为什么不论好歹、不分善恶呢?怎么能让坏人、恶人成佛呢?其实不是佛祖要让他们成佛,而是他们经过自修后,确实能够成佛。

有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对兄弟偷了当地村民的羊——这在当时那个偏远又笃信宗教的地方,是很严重的罪行。这对窃贼很快就被抓住了。当地的居民决定了他们的命运:这对兄弟的额头上被烙上了“ST”两个字母,这是“Sheep Thief”(偷羊贼)的缩写。这个印记将伴随他们终生。

其中一个兄弟羞愧难当,逃离了这个村庄,再也没人听到过他的消息。另一个兄弟留下来了,并决心用自己的行为弥补过去的错误。

起初,村民们对他仍心存怀疑,不愿意跟他交往。但是,这个年轻人却不因此动摇弥补过失的决心。村里不管是谁病了,他都会跑过去用暖汤和爱心来照顾他。不管是谁家的活计忙不过来,他都会跑过去帮上一把。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他都乐意伸出援手。而且,他从未为他的善行收取过任何报酬。他似乎把帮助他人当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许多年过去了,这个年轻人慢慢变老。一个游客途经他们的村庄,坐在路边的一个小餐馆吃午餐时,看见了这个额头上烙着“ST”的老人,他还发现,所有的村民经过老人身旁都会停下脚步,表达他们的敬意,小孩子也会停止玩耍,给老人一个温暖的拥抱。

外地人十分好奇,问餐馆老板:“老人额头上印的那个标记是什么意思?”

老板回答:“我不清楚,我想是‘saint’(圣徒)吧!”

凡世的人由于嫉恶如仇的心理,也许是图省事的心理,看见干了坏事的人,就想直接把他钉在耻辱柱上,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中国有句老话:“一日为偷,终身是贼。”不是这个人终身都会做贼,而是其他人终身都会把他看成贼。而实际上,一个做过贼的人经过努力自修,也可以变成圣徒,变成佛。所以佛祖说:“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但是,要变成圣徒或佛,也没那么容易,要以自修为前提。如何自修呢?首先当然要有一颗向善之心,其次要讲方法。佛祖所说的“顿渐”二字,就是修行的两种基本方法。“顿”是顿悟,“渐”是渐修。这好比写文章,顿悟如同灵感迸发,下笔千言,自成妙文。灵感是因为受到某人某事的触动,好像只有在这个特殊时刻才会迸发似的,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所以叫做“文章自天成,妙手偶得之”。渐修如同练内功,通过不断学习和训练,功力上去了,写任何文章,都中规中矩,颇有可观。功力极高时,喜笑怒骂都是艺,信手拈来即文章。

顿悟和渐修并非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往往顿悟中有渐修之功,渐修中有顿悟之力。如果没有妙手,即使来了灵感也写不出妙文。而妙手是靠渐修得到的。如果没有灵感,老是遇到一些解不开的障碍,功力也上不去。

在释迦牟尼时代,顿悟和渐修合一,并没有被分开运用。两者明显分开,大概起于唐代神秀与慧能的门户之争。当时二人都是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据宋《高僧传》载,神秀“俗姓李氏”,“少览经史,博综多闻”,而且据其他史料记载,神秀身高八尺、英俊挺拔,是个让人一见倾心的人物,为弘忍座下大弟子。慧能只是樵夫出身,相貌矮小粗陋,且一字不识,因为听到别人念《金刚经》,心里产生感应,所以跑到蕲州双峰东山寺,向五祖弘忍学习佛法,以居士身份在寺中打杂。所谓居士,就是未曾出家而守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的人。

有一次,弘忍让弟子各出一偈,以谈学佛心得。神秀以“声闻乘”的修行理论为依据,写了一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要义是“勤拂拭”,强调渐修之功。弘忍见了,认为尚未见道,但写出了修行人的修行观,并要求寺内大众照此修习。

打杂的慧能以“菩萨乘”的理论为依据,也出了一偈:“身非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此偈的要义是“无一物”,否定渐定之功,强调顿悟之力。

弘忍认为慧能有慧根,遂秘密授以衣钵。又怕其他弟子加害他,命他持衣钵去别的地方传法。慧能逃到广东,过了十几年才开始招收弟子,传授顿悟法门,主张“直指人心,是性成佛”、“一念思量,化生万法”、“识心见性,自成佛道”,是为禅宗南宗。而神秀则成为禅宗北宗的领袖,传授渐修法门,主张“趣定之前,万缘尽闭;发慧之后,一切皆如(见于张说碑文)”,以及“禅灯默照,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出文记。”(《楞伽人法志》。神秀享誉于长安和洛阳之间,备受女皇武则天尊崇,死后谥“大道禅师”。他的两个弟子都被朝廷尊为“国师”。不过慧能的弟子神会后来也受到朝廷推崇,死后赐谥“真字大师”,他还为慧能争到禅宗六祖的正统地位。

以上禅宗南北宗正统地位之争,也可以说是顿悟、渐悟两种修行方法之争。不过这种争论主要关乎名利、权势,跟修行本身似乎没有必然关系。而且争执不休的并非慧能和神秀这两位大师,而是他们不成器的弟子们。据《坛经·顿渐品》载:“秀之徒众,往往讥南宗祖师不识一字,有何所长?秀曰:他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师五祖,亲传衣法,岂徒然哉!吾恨不能远去亲近,虚受国恩;汝等诸人,毋滞于此,可往曹溪参决。一日,命门人志诚曰:汝聪明多智,可为吾到曹溪听法,若有所闻,尽心记取,还为吾说。”这说明神秀是推崇慧能的,对慧能主张的顿悟法门也不存在“理障”,还产生了学习的念头。这不能说顿悟法一定比渐修法高,只能说明神秀的境界高,并无门户之见。

对于我们来说,当然不必理会人家的门户之争,什么法子比较适合自己,就用什么方法。最好顿悟、渐修不分家,随时而用。

至于最后修到什么程度,就要看各人的因缘了。学佛和做人其实是一个道理,有的人现在很穷,做什么事都不顺利,可是到了某一天,渐修之功出来了,由量变到质变,突然成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有的人现在什么都不懂,亦无进取心,可是某天遇到一个意外变故,顿悟了,从此行为习惯完全改变,也成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从某个人的过去,很难说明他的现在,从某个人的现在,很难说明他们的将来。如俗话所云:“看人要看后半截。”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轻视不得。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根无大小,皆成佛果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