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0
23:31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 》

慎防乐极生悲(2)

侯生说:“大势已成,您坐下来等待亡国吧!即使您想改变,能做到像尧、舜那样吗?如果不能,改也无益了!”

秦始皇长叹一声,下令释放了侯生。

另一个故事是:秦始皇晚年时,召集群臣议事,说:“古时候,五帝把王位禅让给贤能的人,三王把王位传给子孙,哪一种更正确?我将按正确的做。”

大臣们都不敢回答。鲍白令之大着胆子:“把天下当公家的,就禅位给贤能的人;把天下当私人的,就传位给子孙。五帝把王位禅让给贤能的人,是以天下为公。三王把王位传给子孙,是以天下为私。”

秦始皇仰头叹息道:“我的德行来自五帝,我要以天下为公。谁能代替我呢?”

鲍白令之说:“您做的是桀、纣的事,却想效仿五帝禅位。这不是您能实行的事。”

秦始皇大怒道:“鲍白令之,你过来!你为什么说我做的是桀、纣的事?快说!说不出道理就让你死!”

鲍白令之说:“那我就说说吧!您建造的楼台高耸入云,建造的宫殿方圆五里,铸造千石重的钟,立起万石重的柱,宫中妇女数百人,女乐数千人。兴造骊山宫室一直达到雍州。您享受的一切,耗尽了天下财富,用尽了天下民力。您偏狭自私,不能惠及他人。您是一个只为自己打算的人,还说什么德行来自五帝、要以天下为公呢?”

秦始皇哑口无言,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默然良久,才说:“令之的话,让大家看不起我了!”于是停止商议这件事。实际上,他把天下弄得一团糟,想送给别人,也不一定有人敢要。

从这两个故事来看,秦始皇对自己的做法是有所愧悔的,甚至想有所补救,可惜大势已成,无力回天了。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呢?

隋炀帝也是一个追求感官享乐的人,他的荒淫生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建的迷楼,规模之宏大,陈设之奢华,不亚于阿房宫。可是他真的快乐吗?据说,他第一次游江南时,摸着自己肥胖的脖子说:“我这颗大好头颅,不知由谁来砍啊!”明知自己不得善终,怎么可能快乐呢?而且,隋炀帝因为荒淫享乐,后来健康大损,虚弱得终日昏睡,无法清醒。到了夏季,一天要喝几百杯水,面前放一大块冰,还是口渴得烦躁不安。身体糟糕到这样,看着那么多享乐的东西却享受不了,怎么可能心情快乐呢?隋炀帝第二次游江南,就到了因果报应的时候了。他被起义军抓住,自知必死,想饮毒酒自尽,死得舒服一点,宇文化却让人用绳子把他活活勒死了。而他建的迷楼被唐太宗下令烧毁了。

宋徽宗没有秦始皇、隋炀帝那么残暴,但享乐之心却不在其下。他建的“艮岳”,据南怀瑾大师说:“这座山的恢宏气魄,把全国的名胜古迹,奇石异木,都集中到这里来了。宋人张吴的笔记里,还指出了这些东西从各地搬来的运输情形,都是越江渡海,甚至把城廓都凿开来,以便这些巨大的木石,不受损伤地得以通过。”那么宋徽宗真的享受到了快乐吗?一开始应该是快乐的,可惜乐极生悲,快乐有多大,痛苦还要加倍。从他被金人俘获,掳到北地去时写的一首诗,我们大概能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这就是典型的从天上掉到地下,那还不如原本就站在地下。

慈禧太后造的颐和园,还保留在那里,奢华程度虽不及阿房宫、迷楼、艮岳,但恶劣程度却不相上下。因为她是挪用数千两军费白银建起来的。这个女人为了一己享乐,竟至于连国家安全都不顾了。而当时中国正处于外敌环伺的险恶环境中。那么她会感到快乐吗?一个几十岁的老太婆,被八国联军赶得带着小皇帝去避难,王朝灭亡的征兆也越来越明显,怎么可能感到快乐呢?

古人讲的“乐极生悲”的规律,总是不停地上演,原因在于那些人只懂得追求“禽兽之乐”,或者说感官之乐,而不懂得追求精神财之乐。虽然旧的时代灭亡了,在新的时代,“乐极生悲”的规律也不会失效的。对那些身处富贵中的人来说,还不到可以掉以轻心的时候。比如现在比较严重的“仇富”心理,就很值得警惕。

“仇富”心理是对是错,本文不必讨论,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存在的事实。而且它的产生自有其根源:

其一,某些富贵者不遵守游戏规则,得到不合理、不合法的机会,等于剥夺了其他人合理、合法的机会。被损害者自然会产生仇视心理。

其二,某些富贵者不依法承担义务,比如偷税漏税,等于侵夺了公众的利益。他们享乐,有一部分是在拿公众的钱享乐,公众岂能没有怨意?

其三,某些富贵者不能公平分利,使员工多劳而少得,等于侵夺了员工的合理利益。他们享乐,有一部分是在拿员工的钱享乐,员工岂能没有仇视心理?

如果人们的“仇富”心理达到“予及女偕亡”地步,是很可怕的,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劫富”、“杀富”事件,就是“予及女偕亡”的表现之一。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员工的不忠和懈怠。这会直接损害团队的竞争力。现在虽然是和平年代,但竞争却异常剧烈,可以说是强敌环伺。如果员工产生“予及女偕亡”的心理,后果就非常可怕了。公司倒闭了,员工到哪里都能当员工。老板倒闭了,想再当老板就太难了。

如何淡化“仇富心理”以自保呢?处事公平、多行善事,也许是最好的办法。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慎防乐极生悲(2)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