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0
23:3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 》

学道的二种障碍(1)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我恭劝大家,学佛修道要“严于律己,恕以责人”,对自己要求严格。中国人讲道德,结果,往往都以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而不是要求自己;其实道德是要恕以责人,别人有错要包容,尽量宽恕别人,原谅别人。

经典回放

录自《圆觉经》

【原文】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续诸生死……善男子,若诸末世一切众生,欲泛如来大圆觉海,先当发愿勤断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萨境界。

【译文】什么是二种障碍?第一种是理障,妨碍良知和正见;第二种是事障,使人陷入生死循环中……善男子啊!假如从现在以至末世的一切众生,想畅游在佛法的大圆觉海洋中,先要发愿勤修,断除二种障碍。只要降伏这二种障碍,就能悟入菩萨境界。

大师释疑

理障:道理障碍。知道某个道理,就不能接受不同道理。

事障:又叫烦恼障。南大师说,“有事就有烦恼,心中烦恼多、贪欲多”,“它是一股力量牵引着你,让你在生死中轮转不已”。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悟有情”。据南大师解释,是自己觉悟了,又利益众生。

学佛一得:给真知留出一点心灵空间

无论修道学法,还是谋事创业,都会遇到理障和事障的困扰。它们就像两座大山拦路的大山一样,即使好不容易翻过去,前面又会出现两座同样的大山。直到破除了理障和事障,前路才会平坦。

所谓“理障”,就是深信某个道理时,就拒绝接受其他的道理。但世上的任何道理,都只是片面的道理,只能让人看清事物的某个方面。如果拒绝其他道理,等于拒绝对该事物进行更深入、全面的了解,那么就会让自己留在愚痴中而难有进益。

有一位教授到南隐禅师处问禅,从哲学、科学的角度提出自己对禅见解。南隐一直默默地听着。最后教授向南隐请教禅的真义。南隐没有说话,端起茶壶给教授上茶。眼看茶杯已满了,南隐还在向杯中倒水。教授说:“老禅师,茶已溢出来了。”

南隐说:“是啊,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头脑中装满了那么多哲学、科学,哪里还能装进别的东西呢?”

这位教授就是遇到了“理障”,他在对禅的真义没有了解之前,就用科学和哲学进行解释,是因为他相信科学和哲学是真理,一切学问都会包含在这两种学问之中。那么他怎么能接受不同于科学和哲学的禅呢?

在生活中,人们都重视自己的专业,也就是重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也习惯于限定在专业框架之内。甚至于找工作,也倾向于找“专业对口”的工作。这都是“理障”。因为有了理障,路就会越走越难,越走越窄。

当然,所谓“理”,不仅包括世所公认的一切理论、法律制度以及各种规则等,还包括自己形成的某个想法。不管是否有理论或事实依据,只要形成了某个想法,自己就会觉得肯定是对的,很难听进不同的意见。这种“理障”,是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最容易遇到的。

有时候,“理障”甚至还会进一步升级,不再需要“理”,只剩下“障”,也就是说,认为“我总是对的”,不管我赞成什么或否定什么,不管我坚持什么或反对什么,都是对的。这种现象在功成名就的人士身上最容易出现。

有一天,画家列宾和他的朋友在雪后去散步。他的朋友瞥见路边有一片污渍,显然是狗留下来的尿迹,就顺便用靴尖挑起雪和泥土把它覆盖了。没想到,列宾却非常生气地说:“几天来我总是到这里来欣赏这一片美丽的琥珀色,你却把它破坏了。”

那片狗尿究竟是“污渍”,还是“一片美丽的琥珀色”,都取决于各自的心态。但在列宾心目中,“我”认为是“一片美丽的琥珀色”,那它就是“一片美丽的琥珀色”,与之不同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一旦有了“理障”,不仅会变得顽固守旧,缺乏创新能力,还可能把歪理当真理,把邪说当正说,这无疑会对做学问、干事业以及发展人际关系都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如何克服“理障”呢,也许应该像孔子所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说,不要固执己见,也不要顽固地突显自我,以开放心态对待一切意见,一切道理,一切事物,一切人。

有人曾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跟谁学的呢?

子贡回答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周文王、周武王的圣人之道并没有坠落在地上,而在人们的掌握之中。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大的方面,不贤能的人掌握了它小的方面,没有什么地方没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师什么地方不可以学习呢?他又何必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老师呢?”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学道的二种障碍(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