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0
23:32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 》

透过“义”字见大利(1)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过去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读《孟子》,往往觉得很枯燥乏味,只是为了传统的要求,作教条式的信仰,填鸭式的记诵,或多或少,总存着不是绝对信服的心理。如果把学力加上年龄,再加上对世事的经历和观察,慢慢到了年事老大,才会觉得孔孟之学在人道的立场上,的确是有它圣之为圣的道理。

经典回放

选自《孟子》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译文】在万乘之国中,弑杀国君的,必定是手下拥有千乘武装的重臣;在千乘之国中,弑杀国君的,必定是手下拥有百乘武装的重臣。至于万乘之国吞并千乘之国,千乘之国兼并百乘之邦,这样的事太多了。原因何在?都是因为把义放在后面,把利放在前面,不夺取别人所有,就不能满足。(如果推行仁义,就没有这种事了。)没有懂仁爱却遗弃亲人的事,没有讲道义却背叛国君的事。

大师释疑

万取千焉:万乘大国夺取千乘小国,意为以大侵小。

不夺不厌:“厌”即满足。意为不夺他人之利就不能满足。

遗其亲:“亲”指父母,也可理解为亲人。本句可理解为不孝敬父母。

学儒一得:抛弃“有钱还怕请不到人”的心理

本节引用的孟子这段文字,是他去见梁惠王说的。他的话讲得很有道理,可惜就像在讲废话。为什么说他的话讲得有理呢?因为他提出的观点,即使到了全球化的今天,仍然具有实用价值。孟子主张先义后利,拿到今天,就是要先定下游戏规则,然后在一定规则之下追求利益。西方国家制订“反垄断法”、“反倾销法”,虽然是他们自己想出的理论,跟孟子的理论是相通的,也是强调先义后利,避免弱肉强食的事搞得太过火,避免“不道德产品”扰乱市场。

孟子主张先孝后仁,拿到今天同样实用。你如果真有好心,先用到父母身上。父母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恩人,你在他身上都不肯用,说明根本没安好心,只是趋利之徒而已。所以用“孝”字检验一个人的品德,是再准确不过的了。日本财阀之一、西武集团的董事长堤义明精通荀子的“王道”,所以他的公司文化可以说是“儒学为体,西学为用”。他招聘员工时,常会问人家,“给母亲洗过脚没有”?没有?先回去给母亲洗回脚,然后再来跟我谈感受。有个大学生回去给母亲洗脚,当他握着母亲瘦骨嶙峋的脚时,不由得泪水簌然而下。在他印象中,母亲一直是那么健康、强壮,用自己的爱翼庇着他。没想到她已是这样衰弱了!这位大学生暗下决心:“为了母亲,我一定要好好工作!”于是,孝与仁在他身上统一了。因为他的努力工作,不仅能让母亲和自己受益,也能创造社会价值,其他人也能享受到。

孟子主张先义后忠,也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一个人对朋友都不忠实、不友爱,他怎么可能对自己的老板忠诚和友爱呢?既无忠诚和友爱,那就是因利相合。一旦背叛显得更有利时,他就可能毫不犹豫地背叛。

既然孟子的话都讲得有理,为什么说他就像在讲废话呢?跟无用之人讲有用的话,等于讲废话。南怀瑾大师在讲解这段文字,特意介绍了梁惠王的经历:

梁惠王是魏文侯的孙子。魏文侯是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的儿子魏武侯也很能干,曾和赵、韩联手,灭掉了晋国的智伯,三分其地。在当时,王、侯的爵位都是周天子分封的,代代相传,僭越不得。梁惠王的父、祖都是侯爵,他这个王位是谁封的呢?是他自己封的。他觉得称王比较有面子,就自封为王。起初叫做魏惠王,后来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改称梁惠王。从这件事,可以想象这是个不讲规矩的人,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先利后义的那种人。

梁惠王也想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做出一番事业。他重用名将孙膑,发展武力,曾先后打败韩、赵、宋等国。但他打的几个仗,都没什么道理,不像他的父亲、祖父那样师出有名。比如魏武侯攻灭智伯,是因为智伯无理索要魏国的土地。后来,孙膑统率的大军被孙膑用计消灭,魏国的国力就衰退了。

梁惠王重武轻文,曾有一次,他去探视病重的大臣公叔痤。公叔痤乘机向他推荐门客公孙鞅,即商鞅,并说:“此人是一个奇才,希望您重用他,绝对信任他,接受他的意见。”梁惠王听了,闷声不响。事后,他对身边的近臣说:“公叔痤大概病糊涂了吧,他居然叫我把国家大事交给那个从卫国来的小子公孙鞅。”他非但不肯重用商鞅,甚至没有召见过一次。从这件事,可以想象他是一个多么自负又听不进他人意见的人。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透过“义”字见大利(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