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0
23:3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 》

吃饭穿衣也是修行(2)

首先可以肯定,如果一个僧人能够自我约束,严格遵守各项戒律,境界就比一般凡夫高了。普通人贪图生活享乐,是不管什么戒律不戒律的,只要不受惩罚,什么都敢吃,什么都敢穿,什么都敢做,即使可能受惩罚,也是敢吃、敢穿、敢做的,要不然违规、违纪、违法的现象就不会这么多了。这种自我放纵的做法,好像一股浊水,哪儿低就往哪儿流,一点境界也没有。当然这不是说每一个人,而是说有些人。大部分凡夫还是有一定自我约束力的,只是约束力不够强罢了。所以叫做凡夫。如果约束力很强,就不是凡夫了。

境界比凡夫高了,又如何更上一层楼呢?生活中处处有禅,能不能领悟,这要看各人的悟性。

有一天,佛陀刚刚用完午餐,一位商人来请求他除惑解疑。佛陀将商人带入一间静室,十分耐心地听商人诉说自己对往事的追悔和对将来的担忧。商人讲完了,佛陀温和问他:“你可吃过午餐?”

商人点头说:“已吃过。”

佛陀又问:“炊具和餐具都收拾干净了吗?”

商人忙说:“是啊,都已收拾干净了。”

佛陀默然不语。

商人急切地问:“您怎么问我一些不相关的事呢?请您给我的问题一个正确答案吧!”

佛陀微微一笑,说:“你的问题你自己已经回答过了。”

商人带着一脸疑惑离开了。过了几天,他终于领悟了佛陀开示的佛理,来向佛陀致谢。佛陀这才对商人及众弟子说:“谁若对昨天追悔烦恼,对明天忧愁妄想,他将成为一棵枯草!”

那么,佛陀向商人开示的佛理是什么呢?一些事情的发生,就像饿了要吃饭一样,自然而然;一些问题的解决,就像吃了饭要洗碗一样,理所当然。只要恬淡地看待自然而然的事,悠闲地解决理所当然的问题,何必对可能之事、解决不了的问题想得太多呢?

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天,有源禅师来拜访大珠慧海禅师,问道:“和尚,您也用功修道吗?”

大珠慧海回答说:“用功!”

“怎样用功呢?”

“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有源禅师不解地问:“如果这样就是用功,岂不是所有人都和禅师一样用功了?”

大珠慧海说:“当然不一样!一般人吃饭时不好好吃饭,有种种思量;睡觉时不好好睡觉,有千般妄想。我和他们不一样。”

是啊,普通人做任何事总是瞻前顾后,有这样的考虑,那样的担心。打个比方,路上遇到一个领导,该不该打招呼?如果打招呼的话,人家会不会笑我巴结领导?如果不打招呼的话,领导会不会埋怨我不懂礼貌?其实,打个招呼是自然而然的事,想这么多干什么?如果没打招呼,跟领导擦身而过,心里又琢磨开了:他会不会给我小鞋穿?他会不会炒我鱿鱼?其实,不想打招呼就算了,结果如何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想这么多干什么?

打个招呼这么小的事都能想上一大堆,一天会遇到多少这样的事呢?心里就像塞满了乱麻似的,“剪不断,理还乱”。由于心理压力太大,食欲不振、失眠多梦的毛病也随之附身,也就吃不好睡不香了。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通过在生活中修行,悟到“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吃得饱,睡得香,境界就比较高了。如何在此基础更上一层楼呢?还是要在生活中修行。

有一天,一个学僧来请赵州从谂禅师开示禅的真谛。赵州反问:“你吃粥了没有?”

“吃了!”学僧老老实实回答。

“去食堂洗钵盂去!”第一位学僧听到这些似有开悟。

一个新来的学僧也来请赵州从谂开示禅的真谛,赵州问他:“你来多久了?”

“今天刚到!”

“你吃过茶没有?”

“吃过了!”

“到客堂报到去!”

一个随赵州从谂修学了十几年的学僧不满地说:“弟子前来参学,十年有余,不曾蒙受老师开示,今日想辞别下山,到别处去参学!”

赵州故作惊讶地说:“你怎可如此冤枉我,你每天拿茶来,我为你喝,你端饭来,我为你吃;你合掌,我低眉;你顶礼,我低头,哪里有一处没有教导你?”

学僧听了,若有所悟。

赵州又说:“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这个学僧终于恍然大悟。

赵州从谂禅师开示的禅理,耐人寻味:每个人只需要顺从本心,自然而然地做自己想做又该做的事就行了。如果不想做或不该做,就不要做好了。如果认为只能对现实屈服,做不想做的事,就自然而然地去做。因为想做不想做的事,等于想做的事,何必愤愤不平、满腹抱怨呢?总而言之,只要顺众本心,自然而然,没有多余的想法,心灵自然清净,也就近于佛道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吃饭穿衣也是修行(2)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