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0
23:31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 》

小勇大勇都重要(1)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在历代帝王中,不问他们好的是大勇或小勇,只要是好勇的,从他们的谥号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像赵武灵王、秦武王、汉武帝等等,凡是有一个武字的人,大多数都是好勇。但这些却不是中国文化中,孔子所标榜“智仁勇”之勇的真正精神。

经典回放

选自《孟子》

【原文】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译文】齐宣王说:“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敢。”孟子回答说:“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紧握宝剑,怒视着对方说:‘你敢跟我较量吗?’这是匹夫之勇,不过能打败一人罢了。希望大王喜欢大勇……周文王一怒而安定天下百姓……而周武王也一怒而安定天下百姓。假设大王您也一怒而安定百姓,百姓惟恐大王不喜欢勇敢敢!”

大师释疑

抚剑:南大师解为“握着剑把子,把剑抽出一截来”。

疾视:怒视。“疾”通“嫉”。

彼恶敢当我哉:南大师解为“你敢跟我较量吗”?

匹夫:普通人,此处意为小人物。

学儒一得:小勇是大勇的基础

孟子跟齐宣王讲外交原则,要“以大事小”和“以小事大”,并说这是“乐天”和“畏天”之道。齐宣王一听到这个“畏”字,心里就不舒服,马上打断说:“寡人有疾,寡人好勇。”他是用“勇”字反驳“畏”字。

孟子是高士,当然不会针锋相对地辩驳,他还是经常用的那一套:顺竿爬,顺毛摸。他不反对“好勇”,进而提出“小勇”和“大勇”的概念。什么是小勇?稍不称心就想打架。其实这种小勇让街头小混混来表现,眼睛瞪得还圆些,天不怕地不怕的神态还表演得逼真些,确实不值得一个大人物来喜欢。什么是大勇?不畏强暴,匡扶正义,安定天下,造福万民,这是大勇。

为了说明大勇,孟子还举了周文王和周武王的例子。周文王得知密国无故攻打阮国的报告,怒不可遏,立刻率军讨伐,逼得密国不得不退兵。此举既巩固了周国的国防,又申张了天下正义。周武王吊民伐罪,推翻了商纣王的暴政,使天下人民皆享福祉。

从孟子的言论来看,他好像是否定小勇而主张大勇的。但是,大勇固然可贵,小勇也不是坏事。尤其对普通人来说,没有多少表现大勇的机会,如果连小勇都没有,被人无理欺负也不敢反抗,就会活得很窝囊,甚至受人奴役。比如不久前报纸有新闻说:某黑公司老板用欺骗手段招聘员工,然后非法限制他们外出和通信的自由,强迫他们干繁重的体力劳动,却不给予报酬。这是两千年前奴隶主的做法,为什么还会在现代社会出现呢?一个很大原因是这些员工缺乏反抗精神,或者说缺乏小勇。他们之所以胆怯,有一部分因素是受了传统文化的误导。

实际上,小勇是大勇的基础,如果没有小勇,哪来的大勇呢?好比经商,不赚小钱,怎么能发大财呢?只不过,当一个人已经发了大财后,就没有必要斤斤计较于蝇头小利了。而孟子否定小勇而肯定大勇,其意或许也在于此。他说话的对象是齐宣王,一个“发了大财”的人,没有必要炫耀小勇。假如孟子跟那些受到奴役的员工说话,恐怕又是另一种说法。

我们华夏文化有一个严重的缺陷:不重视社会调查,常常把一个孤立的事件当成普遍现象;把小道理当成普遍规律。孟子谈小勇和大勇时,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对象、特定的话题,他讲的只是小道理,而后世的腐儒及无聊文人们老是想把他的话变成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韩信甘受“胯下之辱”这件事,本来不一定值得赞扬,即使值得赞扬,也是一个极特殊的事件,后世的文人们却对这件事赞不绝口。这实际上是否定勇气而宣扬懦弱。

如果一个人取得了比较高的地位,身上承担了比较大的职责,这时候确实不宜于好小勇了,在必要时还需忍辱负重。因为他的好勇行为可能伤害大家的利益。南怀瑾大师讲了两个大人物好小勇的例子:

其一是赵武灵王,一个既有大勇又有小勇的人。他曾经下令在全国推行“胡服骑射”,放弃宽衣大袖的传统着装,以方便劳作和作战。他的改革受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在与群臣辩论时,他提出了“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等名言。由于他的执着和勇气,最终还是把“胡服骑射”推行下去了。这一大勇之举,名载青史。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小勇大勇都重要(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