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0
23:2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 》

无事莫找事(1)

大师语录

南怀瑾说:大家都忘记了,如老子的这些说法,都是当时临病对症的药方,等于某一时期流行了哪种病症,时医就对症处方,构成病案。不幸后世的医生,不再研究医理病理,不问病源所在,只是照方抓药,死活全靠病人自己的命运。因此,便变成“单方气死名医”的因医致病了!

经典回放

选自《道德经》

【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推崇贤人,人们就不会争相表现贤能;不贪爱难得的东西,人们就不会去盗窃这些东西;不炫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人们的心就不会迷乱。因此,圣人治世的原则是:清空人们的心机,填饱人们的肚子,削弱人们的野心,增强的人们的体魄,使人们处于没有智巧、没有贪欲的状态。这样,那些有才智的野心家就没有机会煸动民众生事了。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天下自然治理得很好。

大师释疑

民:南大师认为,是“人们”或“人类”的意思。

贵:重视,珍爱。

见:通“现”,表现,显露。

虚其心:虚,空虚。心,指思想。本句意思是使人们的思想变得比较单纯,没有诡诈的心机,没有投机取巧的想法。

弱其志:削弱他们的野心。

学道一得:让需要操心的事越来越少

对“不尚贤”的合理性,笔者认为南怀瑾大师解得很精当,有过人之处。概括其观点,有两层含义:

第一,不需要崇尚贤人,让人才自然发展。

南大师说:“我们晓得,‘尚贤’、‘不尚贤’到底哪一样好,都不是关键所在。它的重点在于一个领导阶层,不管对政治也好,对教育或任何事,如果不特别标榜某一个标准,某一个典型,那么有才智的人,会依着自然的趋势发展;才能不足的人,也就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倘使是标榜怎样作法才是好人,大家为了争取这种做好人的目标,终至不择手段去争取那个好人的模式。如果用手段而去争到好人的模式,在争的过程中,反而使人事起了紊乱。所以,老子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并非是消极思想的讽刺。”

天下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是好职业;从事正当职业者,人人都是好人。可是在人们的头脑中,有的人觉得某个职业好,觉得某个职业不好,削尖脑袋往“好职业”里钻,捡垃圾能捡一座楼,还是有人不愿干,卖猪肉能卖出小富翁,还是有人不愿干,因为在某些人眼里,这是“贱业”。这就是尚贤带来的“垃圾思想”。在古代更不同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经商致富都是“贱业”,赚钱再多也是“贱人”,甚至还被规定不得穿绸缎衣服,子孙不得做官。这就是“尚贤”的弊端,必然导致社会价值观紊乱,社会畸形发展。

老子所谓“使民不争”,并不是指顺其自然的公平竞争,而是使用智巧的不正当竞争。打个比方,老师表扬做好人好事的学生,有个学生想得表扬,找妈妈要了两元钱,假称是捡的,交给老师,以示失金不昧。就连一声表扬都有人用不正当手段去争,何况更大的名声和更大的利益?

第二,贤人未必是贤人。

南大师认为,社会上崇尚的贤人未必是真正的贤人。他举了三则古代事例:

“一是南宋名儒张南轩(拭)和宋孝宗的对答。宋孝宗言:难得办事之臣。右文殿修撰张拭对曰:陛下当求晓事之臣,不当求办事之臣。若但求办事之臣,则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

“晓事”就是懂事,识大体的意思。宋孝宗以会办事为贤,怎么知道这些会办事的不是奸臣呢?曹操的观点跟宋孝宗很相似,他曾颁布三道“求贤令”,特别强调“办事”二字,至于品德,都在其次。他的第一道“求贤令”说:“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第二道“举士令”中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这都是以办事为贤。他手下能办事的人确实很多,但正如张拭所言,“他日败陛下事者,未必非此人也”,曹家的天下后来被司马家的能人轻松拿走了。

“一是明人冯梦龙自叙《古今谭概》所记:昔富平孙家串(孙丕扬,富平人,字叔孝,嘉靖进士,拜吏部尚书,追谥恭介)在位日,诸进士谒请,齐往受教。孙曰:做官无大难事,只莫作怪。真名臣之言,岂唯做官子!”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无事莫找事(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