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20
23:32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跟南怀瑾大师学佛悟道 》

顺从民意,引导人心(2)

鲁哀公说:“夫子说得对极了!那么请问什么是贤人呢?”

孔子回答说:“所谓贤人,具有这样的特点:行为合乎规范,却不违逆自己的本性;言论足以成为天下的准则,又不会损伤自己的身体;富有天下,却没有一点不义之财;使天下得到福利,却不用担心因此变得贫穷。这样的人称得上贤人了。”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行为自然合乎规范,才不违逆本性。想做却不敢做,只好“演戏”,与本性不符。言论合乎规律,实行起来很简单,就不用劳神费力而伤身体。心怀天下,就富有天下,并不是非把财富弄到自己的小家来不可。“取之有道”,就没有不义之财。用善政使天下得到福利,而不是拿私财送给少数人,自然不会把自己弄成一个穷光蛋。

鲁哀公说:“说得太好了!请问什么人可称得上圣人?”

孔子说:“所谓圣人,具有这样的特点:智慧与大道相通,随大道变化而变化,永无穷尽,这是因为他对万物的情性了如指掌。所谓“大道”,是一种支配万物变化并因此成就万物的东西。所谓“情性”,是事物内部不可更改的规律。圣人明大道而通情性,所以他行事时,境界像天地一样宏大,智慧像日月一样昭明,德行像风雨一样遍施,态度就祭祀一样庄严肃穆。他们办事的方法,找不到出处,好像上天授予的一样;他们办事的结果,百姓很满意,觉得没有比这更好的了。这样的人,称得上圣人。

从这个故事来看,各种人的境界、智能、追求目标等等都是不一样的,那么就不能勉强要求一律,各种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样也很好。但是后世的儒士们对先儒的学问学到半通不通,已经不知道这个道理了,所以经常以自己的标准来严格要求普通群众,反而把社会价值观搞乱了。

尤其是宋代理学出炉后,变得完全不讲道理、不近人情了。理学的有一个宗旨: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圣人的境界,贤人都做不到,何况一般大众?在“存天理,灭人欲”之下,又制订“三纲五常”的规则,又提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要求,这时候的所谓儒学,已经变成了一种毒素,不知不觉地侵害着社会肌体。要不然中国人也不会在晚清时成为“东亚病夫”了。

其实“理学”刚流行时,就有识者看到了它的弊端。南宋大儒邵雍,世称“康节先生”,精通易学。理学两大先锋人物程颢、程颐曾随从他学易,却无所成。邵雍临死,程颐就问他:“从此就要永诀了,您有什么要告诉我的吗?” 邵雍用两手一比,没有做声。程颐不懂,就问是什么意思。邵雍说:“前面路径须令宽。窄则自无着身处,能使人行乎!”意思是说,前面的路道要留宽一点,太窄了,自己都站不住脚,别人怎么能走过去呢!

理学的特点正是如此,那些理学家自己都实行不了,要求普通人实行,不是太勉为其难了吗?

所以我们学习儒学,只需学孟子之前的儒学,汉儒董仲舒之后的儒学,已经是一盘受到污染的大杂烩,味道美不美,都不值得品尝。

其二,年龄的隔阂。

儒士以自己的标准要求大众,也许不是最大的问题,因为引导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也是一项需要做的工作。但他们的年龄很成问题。大致上,到他们足以左右国家政策时,往往已经到了中老年。不考虑大众的标准,按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做,政策就会存在“代沟”。这个道理,跟父母和儿女之间存在“代沟”是一样的,用不着细谈。以前有人提过中国的“老人政治”的问题,老年人的欲望降低了,行动能力减弱了,生活要求也降低了,而且能够到达很高地位的人,本身就比一般人勤奋敬业。用这种标准要求大众,就不合理了。中国的法律、制度从来没有被认认真真执行过,不是中国人太坏,而是法律、制度确确实实是不合理的。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其三,不尊重普通群众的选择。

儒家有一个特点:坚定不移地推销自己认为好的东西,这就像推销员想把某件商品硬塞给顾客而不尊重顾客的选择一样。

孔子曾提出过一个观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其大意是不要固守成见,不要固执己见。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但实际上孔子本人并没有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否则他就不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竭尽全力地推销自己的“仁道”,却不考虑对仁道做一些改进,使之变得“适销对路”。

先儒尚且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后儒就更不行了,所以一旦儒家得势,他们就会顽固地推行自己以为的“善政”,极少征询群众的意见,并且从不怀疑这样做可能是错的。中国一千多年来的政治弊端,主要就出在这个地方。

我们学儒,需要谨慎地剔除这种自以为是的东西。在追求杰出的同时学会尊重群众,跟我们这个全球化时代就比较接轨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顺从民意,引导人心(2)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