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22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浩瀚星云 》

宁可归西而死,岂可东归而生

星云大师谈到年轻时读玄奘的传记,读到玄奘走入八百里的戈壁,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他迷了路,又掉落水囊,所有的饮水沁入沙中,一滴不剩。这时他已走过沙漠中的第四个烽火塔,远望大漠茫茫,心想“何不先回到第四烽再说。”于是策马东归,走了十几里路,又生起一个念头:“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而来?宁可归西而死,岂可东而生?”于是掉转马头,专心一意的念观音菩萨,向西北前进。

大师说:“玄奘那种‘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的勇气和坚持,使我深受感动。后来,我坚持走自己的路,经常想到玄奘在流沙行走的心情,总是凭藉勇气和坚持,度过难过。像这样一位胆识和毅力超凡、学问与道德卓越的高僧,怎么可以和《西游记》里那个优柔寡断、疑神疑鬼、胆怯懦弱的‘唐三藏’相提并论?我们应该还历史的玄奘一个真实的面目。”

星云大师提到玄奘的神情,令我动容,但是宗教性的电视电影是最难呈现的,要如何才能描绘一位在平静的寺庙生活中怀抱着无比热情的人呢?要如何写出坚拒高昌国王的留置,说出:“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由也!”的气派呢?要如何表现人面对凶恶盗匪时的从容自在呢?要如何表演出面对印度诸王的溢美时的不动于心呢?呀!“其澄波之量,混之不浊”,混浊而复杂的戏剧容易演出,清澄而纯粹的境界就很难达到了。

“真希望师父的心愿‘玄奘大师’能早日完成。”我向师父告假之后,就前往西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去演讲了。

到了西安,我最挂念的是一定要去一趟慈恩寺和大雁塔,去追随玄奘大师的脚印。

站在慈恩寺的大门,就可以看到后面高高矗立的大雁塔,塔为方形,高大雄伟,庄严古朴。我仰望着大雁塔塔尖,想到玄奘大师带回来的佛经就存放在这里,使我肃然而不能言语。

玄奘回到长安之后,共十九年,其中有十多个寒暑是在慈恩寺度过的。他在这里为佛教创立了一个慈恩宗(又称法相宗、唯识宗),当他在的时候,这里车水马龙、香客云集、游人如织,经过一千多年了,这里还是人潮涌动。我在大雁塔前焚香一炷,遥祭先觉,看到香炉满满,连插香的位置也找不到,只好把香放入香炉,看着袅袅香烟,飘向塔顶。

崇高的大雁塔,是玄奘为免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遭遇“火难之失”,于是向唐高宗上书建议盖一座仿印度造型永远保存的石塔,以“显大国之崇基,为释迦之故迹”。唐高朝答应建塔,却不同意用石造,下旨改为“砖造”。为了使佛塔符合自己的想法,玄奘亲自设计、亲自帮忙搬砖营建、亲自监工,因此,走入大雁塔里,处处都能感同身受玄奘大师立塔时的心情:佛经佛像固然珍贵,正法的永续永存才是更重要的。

大雁塔依然耸立如昔,西元七世纪时,长安是全球第一大城,大雁塔是最崇高伟竣的地标,但有比大雁塔更崇高的是玄奘的译经事业,比大雁塔更伟塔更伟竣的是玄奘的教育事业。

站在大雁塔俯望西安时,我突然恍然大悟,了解了行前星云大师说的一席话。师父仰慕的不只是玄奘的人格与精神,而是他在译经上的影响,与在教育上的成就呀!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宁可归西而死,岂可东归而生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