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4:01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禅的生活 》

禅诗与禅画(二)

三、春去花还在

第三句「春去花还在」。春天是大家都喜欢的季节,所谓「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大地回春,万物苏醒」。花草树木都正欣欣向荣;动物乃至昆虫,也都开始过新的生活。描写春到江南,花红柳绿,莺飞草长的景色,充满了欢乐的气象。可是青春不能常驻,春花不能不谢,春去而花仍在,大概是像台湾这样四季如春的地方了。

这个「春」字的意思,是指修行用功,到了已经见性开悟的时候,叫作破初参。当你一破初参,便是满园春色显现,满心都是百花怒放,就像释迦世尊降生的时候,蓝毘尼园的满园花卉通通在一个时间全部绽放了。这个花是什么花?是法喜的心花,未必是草木之花,不过心花怒放时,万物都能开花。

我问你们,我们的脸庞能不能开花?玻璃窗能不能开花?墙壁能不能开花?坐垫能不能开花?水泥地能不能开花?好,有两个人说能开花,谁告诉你们这些东西也能开花的?事实上,任何东西都是能开花的。这有两种程度:一是心意喜悦的自内境的反映,二是幻觉所见的世界。

在我的《禅门呓语》里面的一篇禅七开示录中,曾提到有一位名叫Sam Lanberg的美国学生,他告诉我,有一次他跟一位日本禅师安谷白云打禅七;之 后,一出禅堂,便见到了奇景,怎么无处不是花,脚踩下去,也都是花。他高 兴,赶快回去请教安谷白云老师:「我看到那么多的花,是怎么一回事呢?」那 位老师就跟他讲:「你见性了。」但是一说他见性,花就没有了,他再也看不到 花了。从此以后,他天天想看花,心想:那么美的境界怎么没有了呢?因此一打 坐下去就想看花。他头脑里想得天花乱坠,就是再也看不到花了。

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人太执著了!看到幻境的花,花有什么稀奇呢?不要理它,便没事了。心在宁静状态时,只要一念闪过,那一念就可能留下不灭的印象,若不经过打扰,此一印象即能保持下去,一经打扰,便立即消失。

在我的禅七中,也曾遇到一位女学生,正在她用功得力之时,我问她:「枯木开花了,你看到吗?」她毫不犹豫地答:「看到了!」「几朵?」「五朵。」「多大?」「伞那般大。」「什么颜色?」「红色。」禅七过后再问她,她就说:「老早不见了。」那位外国学生,后来老是想要看花,如此心里就有了执著,心有所求,便不能宁静下来,心既不宁,岂能再度见到满街是花的景色?这个人是不是见性了?以我的判断,离见性尚有一段距离。若不到虚空粉碎,大地落沈,完全着实和满足,并且玲珑剔透的程度,怎么能算见性?以上两人所见的花,乃是一种产自宁谧心境的幻觉的暗示,所以我要说,这是两人很用功的结果,是一种好现象、好感觉,和神经质的幻觉完全不同。所以,诸位如果能够用功到发现满街是花或枯木开花的景象,应该是可喜的事,只是你千万不要执著它,以为是圣境现前就好了。否则,老是想看花,这就麻烦了。

「春去花还在」的境界,当然要比以上的两个例子来得高。这是形容悟境现前以后,从此就不再退失了。破了本参,又所谓「得了一个入处」,以后,就在这个情况下,继续努力,保任圣胎,使这个情况不再往后倒退,而且日益增长坚固下来。我曾经讲过不知多少遍,见性以后是会退失的。悟境可能维持一段时间,力量强的,长一点;力量弱的,短一点,然后又退失了。悟境不见,那花就不在了。发生这样的情形,我们叫它春天到了,而又过去了。如在发生了以后,他的心境,始终保持同一种状态,这才叫「春去花还在」,那是要有很大的工夫的人才办得到的。所以,你们这里有几位年轻的同学,在我这里的禅七期间,自以为已经脱胎换骨了,但出了禅七不久,却又退回到原来的情况,因而感到非常懊丧,觉得无颜再见文化馆的师父。其实不要害怕,不必害羞,这是正常的现象,你们还没有到「春去花还在」的工夫嘛!工夫不够当然会退失,凡夫就是这个样子的,进进退退,有进,才知道修行有用;有退,才知道你是凡夫;既知道尚是凡夫,你才更要好好地用功。有些人希望从禅七回去以后,比禅七的时候更好,这是妄想!除非到了「春去花还在」的程度,不但花儿经常开,春意不褪色,反而越来越茂盛,越来越浓艳哩!

四、人来鸟不惊

第四句「人来鸟不惊」。前面的花是描写我们的悟境,这个「鸟」描写什么呢?是镜子,镜子表示什么?是智慧,是悟境反映出来度众生的力量。

唯有智慧是永远明晰和不会变的。智慧不变动,犹如明镜不动,所以能照万物而不走样;鸟儿不惊,所以能够应对一切人的访问。

「人」是什么意思呢?是智慧所对的境界。什么是「人来」呢?是一切众生出现在菩萨面前,菩萨或者大成就的禅师的智慧,是用来自度和度众生的。众生有种种类别、种种根性,处于种种不同的环境,要求也都不一样。伟大的禅师,既然到了「春去花还在」的程度,他的慈悲心便会自然地流露,慈悲心的力量就是度众生。慈悲与智慧,相互为用,真有了智慧,必具有慈悲;有真慈悲,必出于真智慧,而能以不变的智慧应万类不齐的众生。

智慧里边产生方法,无量的法门,都是从智慧产生。智慧产生法门,以智海里面流露出来的智水,灌溉一切众生。我要给它另一个新的角度,智慧的功能不是流露,而是反映。智慧本身是没有条件、没有形相、没有立场、没有原因、也没有对象的。它自己本身就是这样自自然然地,无所谓存在或不存在。

可是由于众生不同,众生的要求不同,有智慧的禅师和菩萨也就依其不同而给他们种种不同的救济。不是菩萨在救济,菩萨只是以他的智慧反映了众生的要求;菩萨只是给了众生自己所有的东西,众生自己有一切东西,却不知道有这些东西,菩萨只是帮他们一个忙,就把他们所要的显现了出来。

假如有饿鬼出来,菩萨的智慧中便反映出饿鬼,饿鬼心内本来具备无量财宝,自性本来跟佛一模一样。因被恶业烦恼所覆,没有办法自己显现,故须得菩萨的帮助。已得自在的人,不须再表现什么,所以无人、无我、无佛、无众生,因为众生需要,所以有了佛菩萨的反映。

总之,「人来鸟不惊」这句诗,是对一位伟大的禅师而言,因为他的心,已经是智慧而不是烦恼,他永远保持著灵明朗耀、了无罣碍的悟境,所以任何境界出现时,他都丝毫不受影响。

五、广度众生皆不退

我以四句诗来说明禅的修行过程,但并不是说,须完成了第四阶段之时才能度众生。如果这样,我们这个时代能遇到佛法的机会就更少了。对初学者来说,春天的消息、智慧的花朵,可能像石火光影似地在你心头一闪即逝。春去了,花不在了,但你毕竟已见过春天的景色,也闻到了花的香味,你会因此而信心如潮涨,悲心如泉涌,热心于自修也热心于利人。那么若有人问:「我从来也没有见过性、开过悟,能不能度众生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能」。例如一九七八年的十二月,我在台湾举办第三次禅七的时候,台湾大学仅来了黄姓与梅姓的二位女同学,都是初学;但在禅七结束,她们两位回去以后,却热情洋溢地,见到任何人,有机会就讲禅七,就宣传佛法,听得人家好心动。结果,以后的禅七,台大来的同学,总是最多。这一大堆人,是谁度来的?当然不是我。可见,虽在「远观山有色」的第一阶段,已经能够度众生了,只有进入「近听水无声」的第二阶段,是正沈潜于疑团之中,想不到度众生,也无法度众生。过此之后,「春去花还在」的第三阶段,是自修及利人并重时期,「人来鸟不惊」的第四阶段,则是广度众生而不知疲累的时候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禅诗与禅画(二)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