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佛:凡圣不二,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常有禅者以「如何是佛」作话头,一路参究下去。
佛是修行的最高成就者,因此佛即代表禅法。却不是狭隘地限定唯有释迦牟尼所成的佛才是禅法,而指广义的佛的法性身;所以有情众生可以成佛,无情众生照样可以成佛。有一则故事说:有位禅师对著佛像解小便,被另外一位禅师骂道:「你啊!还是个出家人,这是佛像你看到没有?在这儿解小便,你罪过多大啊!」这禅师就问了:「那什么地方没有佛啊?你指出来,我就去那儿解小便。」可见泥塑木雕的固然是佛,而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草一木、一尘一土,又何处不是佛?
4.佛法大意、西来意、西来宗旨祖师意、祖师西来意,类此四句的案例最多,都是指禅法的本身。
「佛法大意」的「意」是什么?是问菩提达摩祖师究竟从西方的印度给东方的中国带来了什么?是不是禅法呢?
5.牛:心的别名,称为牛。牛又分成露地白牛和海底泥牛,还有水牯牛。露地的白牛,是指已经开悟成佛了,这比喻见于《法华经》。海底泥牛是什么?曾有人问:「西来意是什么?」便答:「海底泥牛。」这表示根本没有这样东西,因为泥牛遇水即散。露地白牛是肯定的,比喻为真心;海底泥牛是否定的,比喻为真心中没有执著,亦即真心无心。水牯牛呢?在中国古时,到处都有,供人用牠且调教牠;因此把心看好,用功修行之时,就是「牧牛」。牛实际上就是心的另一个名字,也就是禅法的全体。
(三)禅法就在平常生活中
禅法不离开日常生活,而且是普遍于一切处的。否则刚才所说的那位禅师,便有特定的地方可以解小便了;因为有些地方有佛,有些地方没有佛。
1.四祖道信的〈入道安心要方便门〉云:「举足下足,常在道场。施为举动,皆是菩提。」
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寺院里举足下足,才是道场,诸位在家里的一举一动也算道场。道场表示修行的场所,是能使你的心性得到平静、安宁、明净的场所。就禅法来讲,无一处不是道场;也就是说,无一处不能修道。禅法的「道」是正道;杀人、放火、抢劫、邪淫,这也是道,却是邪道。正道是当你以无差别心、无得失心,不生烦恼而精勤努力时,你一举一动,做任何事情都尽在道中了。到了这个地步,已无分别、执著,所以《六祖坛经》要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了。
2.五祖弘忍的〈修心要论〉云:「但于行住坐卧中,常了然守本真心,会是妄念不生,我所心灭,一切万法,不出自心。」
他要我们看守本有的清净真心,要像看牛那样。当牛从麦田经过,要吃麦苗时,牧童就打牠一鞭,或拉动鼻绳,牛就不吃麦苗了。当你举心动念想着坏事、想着无聊事、想着无意义事时,你要赶快把心拉回到参话头的方法上来。如果你说:「想一想没关系,我还没有做嘛!」待已开始做了,又对自己说:「做一点点没关系,我还没有完全做嘛!」做了一次,就会再做二次、三次,这是放牛而不是牧牛了。因此,当在行住坐卧中,你都得守住这个原本的真心,否则便是在道而不行道,在禅而不知禅了。
3.六祖惠能的《坛经》云:「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
这是说:只要你守住一个念头,不要让你的心像馋嘴的猫一样,老想偷吃东西,也不要让牠跑出去逛公园,东张西望。若能如此,你的业障、报障、烦恼障全都没有了。
六祖的「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是说对于修道者而言,任何麻烦事都妨碍不到他的。但是我在日本时,有人告诉我,某某禅师很高明,他吃肉、喝酒,还公开地到绿灯户去度有缘的女人,并美称那些妓女为「睡中莲」,因为他高明,所以做一切事情,都不会有问题。其实,我们要知道,中国古来的禅师,虽疯癫如济公,但绝对不会去宿娼嫖妓,人间的善法,他绝对不会破坏。
我在教人参禅时,有时会说:「生姜长在树上,苹果生在地下。」这是不合常情、常理的话,是为破除知识经验的执著而说,是在指导修道者的情况下说的,平时对一般人是不会这么说的。
4.马祖道一示众云:「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趣向、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圣。……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
「道」就在行住坐卧之中,你倒一杯茶给人、跟人说一句话、打个招呼、握手、点头,以及扫地、擦桌、搬椅、洗碗筷,甚至解大小便,道就在其中。所以,禅家训练人的时候,特别重视生活中的工夫,打坐固然重要,但对生活中, 行住坐卧的体验,更为重要。
5.庞蕴居士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语。头头非取舍,处处没乖张。朱紫谁为号,丘山绝点尘。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
他说日常生活中根本没有事,全是我在自言自语。任何一样事,没有取也没有舍,遇到好事不必欢喜,碰著坏事不要讨厌。
在某一次禅七中,有人讨厌他自己而对我骂他自己:「我真可恶,老是想去解小便。师父,有什么办法叫我不去解小便?」我说:「小便不是想的对象,如它自己要解,就去厕所。」「那我打现在起不喝水了!」「口渴时,你仍得喝水。」「我老是喝水、上厕所,就不能修行了。」「古人不是说过吗?饥来吃饭困来眠。口渴喝水,内急解小便,又有什么不对?不过你在喝水时,得摄心喝水;解小便时,也得摄心解小便。对你而言,最要紧的是:正在打坐用方法时,不要老是担心著是否有小便,这样就是修行了。」禅就是这个样子,没有一样东西不是好事;好与坏的界限,在于心的分别,不在事的本身。比如,酷寒的冬天,因为好冷,有人给你一盆火炉,你会说:「真好喔!」若炎热的夏季,有人给你一盆火炉,你就会说:「好讨厌!」可见,好坏不是在于火炉本身,是在你自己的感受。
有人要学神通,问我找谁来教?我说:「你的一举手一投足,本来就都是神通。唐朝的庞蕴居士不就说过吗?『神通并妙用,运水与搬柴。』足征凡日用事都是神通的表现。你还要另求什么神通呢?」
6.南泉普愿答赵州从谂之问:「何谓平常心是道?」答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洞豁,岂可强是非也。」赵州于言下顿悟。
如果你以为一定有件东西是「道」,我便指给你看(我以手指指著讲桌上之粉红色塑料花),你如说:「我知道了,道就是那粉红色的塑料花呀!」于是其它东西都变成不是道了,这等于盲人摸象。如果你说:「我根本不要想什么是道,一切都是道,一切也都不是道!」那你就是个胡涂虫,并没有真正了解道是什么。而真正了解道的话,就是万里无云、晴空一片,样样东西都清楚明白、自然而然,这时,说它有不对,说它空也不对。
7.临济义玄示众云:「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饭,困来即卧。」又云:「约山僧见处,无如许多般,只是平常著衣、吃饭、无事过时。」
这就是说:不要用功,没有用功这件事,只是累了睡、饿了吃,冷了穿衣服,吃喝之后大小解。像这样不是变成懒虫了吗?绝对不是,你要吃饭,饭从哪里来?你要穿衣,衣从哪里来?你要睡觉,什么地方可以让你睡?这都是日常生活中所要张罗的工作,只要你好好生活,就是修行。请问诸位,你们谁不吃饭、睡觉、穿衣服、上厕所?可见人人都是禅的修行者。(热烈鼓掌……)你们鼓掌是鼓掌,可要如法而修哦!
8.云门文偃云:「日日是好日。﹂也就是道在平常日用中。
「日日是好日」,我可以再赘三句:「时时是好时,分分是好分,秒秒是好秒。」无一刹那不是好时光。人都是期待著未来或恐惧著未来;追悔著过去或怀念着过去。对一般人来讲,人就是这样生活嘛!从修行的立场来看,这是在浪费时间。过去已经过去,只须忏悔不用后悔,下次不要做错就好了。曾有位太太告诉我:「师父!我好后悔!」我说:「你后悔什么?」她说:「我后悔结了婚。我当初想出家,没有一个地方收我,结果我就结了婚。」我说:「既然结了婚,你后悔做什么?」她说;「如果我那时候出了家,有多好!」我说:「你不要『如果』,因缘如此,业报如此,应该偿的要偿,应该赔的要赔。既然走上嫁人的路,就应该好好地做个太太!」
另外,曾有一位日本老太太已经快八十岁了,每次见我,她总要拿照片给我看,结婚以前的、结婚当时的以及结婚以后的。她说她先生曾经是大轮船公司的董事长,拥有好多船只,她指著最大的一艘船说:「你看一看,那时我就在上面。」当著老太太的面,我只有安慰她:「你过去有一段辉煌的历史,真是了不起!」但如果是跟我修行的人,我老早要骂她了:「你有多少时间哪!已经七十多岁近八十岁,都快要死的人了,不好好地修行,老想着过去做啥,过去已经过去了,时光无多,还不及时念佛修行?」
有人曾说:「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这没有错。其实,如果你要欣赏好景,哪一个不是好景?现在摆在桌上的花是那么美、那么漂亮,这是好花。如你透过艺术家的灵思来看世界的任何东西,就无处没有好景,也无物不是好景了。
有一次,我看到我的一位皈依弟子在野外照相,他的镜头对著一片残缺的花瓣,拍了又拍。我看来看去,看不出他在想什么,于是问他说:「你在做什么?」他说:「它有残缺之美。」请问诸位,如果你有一只手残废了,你是否后悔一辈子呢?你应该想,如果不是因为我的手残废了,我可能有更坏的遭遇。所以,日日是好日,也当事事是好事,人人是好人。
那可能有人要问了:「师父你这样子讲,我们可以不用警察了,抢银行、杀人、放火、强暴,都是好事,都是好人,那还成什么世界,岂不天翻地覆了吗?」我说:「我们此刻的讲堂里,是好时光,都是好人,都是好事;出了讲堂,好事还是好事,坏事还是坏事。」为什么?因为许多人还没有修行,如果这些人也修行了,就都是好人了嘛!遇到坏事仍得要循平常的途径来处理,但在心中不必怨忿痛恼。
9.玄沙师备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果子给韦监军曰:「吃!」韦吃了,再问前语,玄沙曰:「这就是日用而不知了。」
这是说,唐朝有位玄沙师备禅师,跟一位将军在一起吃点心。将军一边吃一边问禅师:「什么是『日用而不知』?」将军自以为是懂得禅法的,但他想考一考禅师,看禅师究竟怎么回答。禅师就另外拿了一个点心说:「将军请吃!」将军边吃边想:「大概他预备思考之后再回答我,我先吃点心吧!」吃完点心,将军又问:「什么叫作『日用而不知』?」玄沙师备回答说:「你正在吃果子,我便替你拿了,你竟不知,还再问我,这就叫作『日用而不知』了。」
我说这个故事,诸位没有笑,如果你们懂得禅法,你们就会哈哈大笑了。因他自己要问的问题,人家已经回答他,他都不知道。当禅师说:「请吃!」这是不是禅法?是禅法。如果你们说只有「请吃」才是禅法,那又错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