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明眼师与瞎眼师
禅宗所谓「离四句,绝百非」,这是离文字相、言说相;非理论、非思辨,却不是否定一切。禅,是「唯证乃知」的绝对境界。悟前要有明师指导修行,悟后更要求得明师的印证其真伪深浅。禅宗讲传承,做老师的必然是有修证经验的过来人,所以他有能力印证弟子的境界,证明弟子是否见了正道。如果由于自己看经典,以自己所了解的来修行,得到若干身心的反应后,再以自己所得的经验看经典,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以自己的经验来解释佛经。文字是死的,若以个人的主观经验来解释,即可能因人而异,一定要通过以佛法解佛法,以佛经解佛经,以佛经印所证的标准,方为和经教相印的禅。所以,要得宗说皆通的明眼人,为之抉择即可,这是重视师师相承的最大原因。如果所遇是瞎眼阿师,给你的印证许可,即称为「冬瓜印子」的伪证,对你有害无益。自古以来,惠能大师是最好的榜样,惠能不识字,听《金刚经》句而悟,悟后到黄梅再听五祖讲《金刚经》。永嘉悟后,犹往见六祖求印证。
七、禅、教、律、密、净
若以「宗教」二字合为一词,通常是指一种对鬼神及佛菩萨等的崇拜和信仰。佛法中的「宗教」二字,则另有深义:宗是禅,是佛心;教是理,是佛语,实际上,从释迦佛开始,就是禅教一致了。佛法虽然以心为宗,但佛讲了大小乘的三藏教法;在中国,特别是明末诸大师都主张禅教合一,禅不能离教。如唐末被称为华严宗五祖的圭峯宗密,他读《圆觉经》而开悟,又亲近神会三传道圆禅师,而神会为六祖的弟子,圭峯就是融会禅教,主张教有三教,宗有三宗。佛法是一味的、不分家的,各宗各派都当含有禅、教、律、密、净的成分:戒律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修行者无不归宿于各类的净土;近世禅寺的朝暮课诵,有很多密咒;宋代以后的中国,禅净是双修的;元朝以后,「显密圆通」之说也极普遍,这多少都与禅教一致的倾向有关。虽然因此而变成了杂修杂行的佛教,若能掌握戒定慧三学为根本原则的话,仍不出禅教律一体的局面。
八、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我们不能离开经教而另找修行的方法,修行法门要有经典依据方为安全,所使用的方法不但有效可靠,又必须是明师体验过的,以其过来人的经验,来教导人才成。常常有人问我:「你开悟了没有?」我的回答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不能教授人修行的方法,并且安全有效地使人达成修行的目的。当你发生经验之后,或者以为已经开了悟时,请来告诉我,看我那时候如何处置你?该补、该泻,依禅、依教、杀活不拘。我的事则与你无关。
另外,我要劝告诸位,那也是我常对我的弟子们说的:「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诸位学佛也一样,学佛要能成佛,那是累生累劫的事,而这一生,我们就该将学佛当作终生的事。不要客串性的玩票,不要一曝十寒,否则,仅仅是种点善根而已。
一天之中、一月之中、一年之中,要安排一些时间来修行,积聚资粮。有句话:「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你没钱,到不了扬州;同样的,成佛也要资粮,必须下工夫多努力,好好修学佛法,才有成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