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觉
觉与知不一样,是更高的一个层次。我刚才讲的大知,是必须修行禅定才能得到的体验。世间的各派外道之中,也有修行禅定的,但他们无法得到真正的解脱。此处我要讲的觉,便是向解脱的路上走,乃至到达究竟解脱的层次。
觉有不觉、小觉、大觉。小觉又可分为始觉、渐觉。
(一)不觉
不觉即是凡夫,从未修行过佛法,或刚刚开始修行佛法的初学者,都是不觉。但其中没有学佛的、不信佛法的、不信三宝的,他们不相信,也不需要有「觉」这样东西,这是属于第一个层次的不觉。已经开始信佛,努力修行,但还没达到觉的程度,可是从书本或者善友的影响教导,得到三宝的信仰,相信人皆本具佛性,将来可以成佛,这种人是不觉之中的第二个层次。皈依三宝之后,为什么会不觉?因为尚未亲自体验到有一个「觉」的佛性在心里。
(二)小觉
1始觉:
始觉是初见佛性,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本性,体验到自己的本性跟其它人的本性是完全一样的;体验到自己的本性,就体验到法界一切众生的本性;体验到法界一切众生的本性,也体验到法界一切法的本性。任何一法同于一切法,一切法等同于一法。本性是无碍清净的,无垢无染的,但是不离垢染,不离世间法,正如六祖惠能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意思是说,出世法就在世间法中。禅宗称此为见性,或明自本心,就是此处所讲的始觉。到此地步的修行者,始见到无始以来的本来面目,但尚未得自在解脱,仍待努力修行,重重突破。
2渐觉:
再进一层讲,不论是什么宗派,禅观乃是共通的修行方法,不论用哪一种禅观方法,在入门或证悟之后,一定尚有更远的修证路程要走。虽然禅宗是不历阶次,顿悟直进,但也无一禅师不在悟后进修。有说悟境有大有小,有说悟前如丧考妣,悟后更丧考妣,有说见性之后,始够资格住山修行,有说具备道眼之后,才有能力行脚参方。即使六祖惠能在受五祖印可并传法之后,还在猎人队中隐身。
这就是说,修证均有层次,每一个层次代表一个阶段。根据《华严经》及《璎珞经》,佛道的修证,全程有五十二个阶段,从初发菩提心,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再加等觉及妙觉。所谓见性,没有一定的说法,在此五十二个阶段中,究竟到哪个叫见性?通常的所谓亲证法身,是指天台教判通教的初地菩萨;但禅宗不采取这个观念,禅宗说见性就能见到法身。一般讲,初地菩萨开始见性,见性以后所见的那个性,就永远再不会退失了,他们所见的那一部分或是那种程度,是永远不会退失的了。这与禅宗所讲的见性不同,禅宗所说见性之后,可能还会退到牛胎马腹中去受报;见性以后如不继续努力,仍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禅宗的见性,并不是一旦开悟,就一了百了。他是可以讲顿悟成佛的,但那成的是一念之间的佛,或一时之间的佛,过了这一念或过了这一段时间,依然是众生,仍然有烦恼,故须渐进渐修,修了再修,悟了再悟。一层一层往上提升,故称之为渐觉。
(三)大觉
大觉是修行佛法的最高境界。圆满究竟的佛,我们称为大觉世尊;唯有一切诸佛才能称大觉,其它都不能称大觉,大觉又称妙觉,大觉涵盖尽了一切菩萨、声闻、人天等所有的程度。如何达到大觉的目的呢?这要看我们如何发愿或发心了,不但要发终生修行愿,而且还要发尽未来际愿,也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愿,尽未来际学佛所学,行佛所行。未来的生生世世都要修行佛法,直到成佛为止,永不退心,便能成为大觉。
三、知与觉配合
知与觉如何相配呢?无知与小知不在觉的范围,大知跟小觉里的始觉有共同点。虽然由知知可能进入始觉,具备知知能力的人,未必能达成始觉的程度。大知可能相当于始觉,具有大知经验的人,不一定是见性,虽然有各种身心感受乃至禅定的体验属于大知的层次,却不等于小觉里的始觉境界。但可能有一些具有大知程度或能力的人,已到了小觉里面始觉的层次。至于渐觉及大觉,则非知的程度所能窥见。
我们修行佛道必须分层次,循序渐进,否则就像盲人骑瞎马,不知道骑到哪里去。修道不懂层次,不懂方法,就不知道自己究竟走的是什么路,现在正在路上的什么位置。
我今天讲的这些,诸位听了以后,作用在帮助你们修行。我在国内外都会遇到一些人跟我说,他们在修道,可是道有善道与恶道、白道与黑道、佛道与魔道之分,此道非彼道;纵然都是善道,走两步路的道,走一百步路的道和直达目的地的道,差别极大。普通的道无非小道,甚至是邪道,那是短路,甚至是绝路、死路;而佛法,会把每一种道的程度说明,告诉我们,现在正走在哪一个位置的阶段,并且指示我们一程又一程的继续前进。所以奉劝诸位,不要由于求道心切而误入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