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谁能开悟?
从修行立场来说,恒毅的修行态度才是树的根本,修行有了成就,就像树开花、结果实。但在求得树开花前,先要树根有营养,树干健康,如果根干没有营养和不健康,怎能开花结果?因此,要看鲜花、要吃美果,不能光从树枝上去寻求,应该先从树根上施肥、浇水、驱虫、除草,要勤加照料。由于没有下工夫去除草除藤和施肥,也就没法得到果实的丰收。同样的道理,你们诸位,来学了打坐的方法而不好好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的话,希望得到结果可能是很渺茫的。还有人看了书上说顿悟成佛,明心见性的话,自己就修链起来了。诸位不要上当,凡是写书的人,不可能把方法完完整整地写出来,那不是为了留一手,而是各人身体状况不一样,心理情形也不一样,所以方法的原则和基础的理论可以写,多变的实际问题,一定要有经验的人来个别指导。种树需要专门的技术和培植的工夫,修行当然不能例外。就是从根本上、基础上老老实实地继续努力下去,工夫够了的时候,一花一木乃至一个动作、一句话,都能触发灵机,使你明心见性。有人问我:「学打坐要多久才能开悟?」我说:「我不开店,不能出保证书,也没有开悟这东西可以出售;我仅教人方法,为人指出开悟的方向。」至于谁能开悟?一定是那些从根本上下工夫的人。
从平常生活一直到最高境界,都能用上本与末的原则来处理。诸位有没有听过,要使天下太平,最好是皇帝没有事而大臣们很忙,这是「君逸臣劳」,大臣们宜各尽其职,为君者宜垂拱而治天下。垂拱,就是将两只手放下来,不要老是打躬作揖地拜托、拜托,要人做事,或者东征西讨的戎马干戈;皇帝有舒服日子好过,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这是古代的政治理想,天下没有作乱、饥荒、疫疠等事,皇帝还有什么事需要做的?世界的历史上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不去管它,但在修行的态度上可以用到这个原则。心为君,身体和环境为臣民,安定调心,努力调身,便能调伏身心所处的环境了。在佛法来讲,根本是原则,枝叶是细节;根本牢固,枝叶必定繁茂。戒律是细节,定慧是根本;定慧若成,戒行必净。佛教的戒律是很严谨的,目的是对初入佛门,不善调心的人,先从外表的生活上立一轨范,作为修行定慧的准备。禅定的方法是开发智慧的工具,修行禅定的先决条件是持戒;好像从远处看到的树木,是它的枝叶,到了树下或树旁之时,才见根干。当你在掌握到根干之后,便可专注于心的锻炼,也就是只求心正心直及心的明净安定,不拘外表的枝末小节;然其收放自如的洒脱心境,绝不是放浪形骸。
五、杀活自在
因此禅宗有句话说:「能杀能活,杀活自在。」大慧宗杲说:「杀人自有杀人刀,活人自有活人剑。有杀人刀无活人剑,一切死人活不得;有活人剑无杀人刀,一切活人死不得。死得活人,活得死人,便能刮龟毛于铁牛背上,截兔角于石女腰边。」(《大慧语录》卷七)杀,不是杀人,是杀烦恼。烦恼有各种等级,有的是因争功诿过而生的烦恼,有的是为追求自己成名、成器、成大事业、得大成就而生的烦恼。唯在刚进佛门的人,有心了生死,有愿成佛做祖,乃是当有的志抱,否则,学佛而不为成佛,又做什么呢?然而进入佛门后,正在勇猛精进修行的人,便不应老被追求开悟成佛的念头所困扰,所以要杀一切的烦恼心。活是活的智慧心,大修行者断除一分烦恼,即长养一分智慧,再用智慧断烦恼,这是自修的过程。在自断烦恼的同时,也用智慧广度众生;以智慧度众生的表现,则可利用烦恼相,如果大修行人不能随机应现烦恼相,便不能做大佛事。诸位听过「金刚怒目」的话了,那是以愤怒的威武相,来摄伏刚强顽劣的众生,便是烦恼相。此与众生不同者,虽然外现烦恼相,内在却是智慧心。例如观世音等大菩萨现鬼王相,密教的不动明王现愤怒相。当然「菩萨低眉」的慈悲相,让人一看,就有清净智慧的安全感。
事实上,佛与菩萨,也常现烦恼的众生相,甚至修行层次越高,烦恼断得越清净,能现的众生相越多,被度的众生也越广。地藏菩萨被叫作幽冥教主,又被称作冥阳救苦,阳是我们人间,冥是阴间鬼道,地藏菩萨发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他在人间度众生,也到鬼道及地狱中度众生。我们从画像中看,地藏菩萨到地狱中,仍是头戴天冠、手执锡杖的比丘相;事实上,地藏菩萨到地狱度众生时,也可能示现地狱众生的样子。这很简单,菩萨的四摄法中,有一法叫同事摄,也就是要度哪一类恶行恶业的人,先把自己变成与他们同行同业的人,然后再把他们化导出来,离开恶业恶道。所以到哪一道,就可能变成哪一道的样子。佛菩萨一次又一次地在天上、人间、畜生、鬼道及地狱中度众生;在天上就像天人,在人间就像人,在异类傍生乃至地狱中,也会以各种不同的形相出现。
我们从这观点与人相处,如果见到别人有烦恼相,便应设想这是因为我有烦恼,所以佛菩萨现烦恼相来度我的话,自己就不会因此而起烦恼了。老是在烦恼中打滚的人是凡夫;仅仅杀断烦恼,而不能以智慧心现烦恼相的是小乘人,能度的众生不会多。修行人要掌握原则,便是内心不起烦恼,烦恼起时,立即晓得自己还待努力修行。见人有烦恼时,自己不要有烦恼;自己没有烦恼时,表示自己正在修行得力。如外表现起烦恼相,内心也真的有烦恼的念头在动,那是凡夫的随波逐流,不是佛菩萨的杀活自在。
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也要掌握根本原则。如果事情是对的,对众生、对大家无害,而且是有益的话,不管对我个人如何,我就尽心尽力地去做。把自我中心的得失心看得越淡,客观化的成分越多,成功的机会也越多。我们若时时保持有一个旁观者的心境,就能超越于自我中心的烦恼之外。如感觉烦恼,一定是自我中心的得失在作祟,把自己放开,烦恼就会解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目标是为利益对方,为利益众人,虽然对方反对,众人批评,也不要改变,不要难过。用这种只顾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来修行,来过日常生活,便是从本到末;本末兼顾,便能使你时时在愉快的情形下,向前程迈进,向高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