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4:0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禅的生活 》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三)

四、禅是什么?

这是从「现代人的生活」这个观点而讲禅。

佛学上的最高境界是「不可思议」,意即无法用头脑去想象、推理,无法用嘴巴说明。这是佛法最高的层次,或者是佛法体验的最高层次。

禅是什么?刚才一开始我就告诉了诸位,禅没办法说明,它不可思议,没办法讲、没办法想,所以不必讲、不必想。但我还是要讲,那只有配合实际的生活来讲、旁敲侧击的讲,根据前面所提的六项,配合著讲,看看禅对现代人的生活,是否有其重要性或必要性。

(一)不反对知识而超越知识

今天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禅不反对它,但若说要充实学识至「汗牛充栋」、「学富五车」的程度,或把耶鲁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全部读完,那也不必。

禅宗史上的六祖惠能并不识字,至少识字不多,不像现代的人要读几十年的书。在禅师之中,有读书人,不读书的人更多,知识分子占少数。禅宗斥知识为葛藤络索。相信知识、倚赖知识的人,凡事都要追根究底,这种人不可能了解禅。

我说知识、学问不离思想、语言,而离开思想、语言,才能得到禅,因此仰赖知识理解禅是困难的!可是我又说禅不反对知识,那怎么说呢?知识有其功能,像六祖惠能开悟后,仍要听经,这样他可以知晓佛学上的名词、理论,他可用那些逻辑、名词化度其它人。如果他仅仅开悟,而嘴巴不能说,如何化人?如果没知识,他不可能有一部《六祖坛经》传世。《六祖坛经》充满智慧,也利用知识,而且有好几部经对六祖来讲是很熟悉的,这是知识。

知识是用之于对外的。同样的,知识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的──理解如何体验禅,如何进入禅的境界。所以禅不反对知识,但也不倚赖知识,而是超越乎知识。

(二)顺乎科学而不受科学限制

科学能改善、运用物质生活的条件,以及人与人之间事务的处理,因而类分出自然、社会、人文的科学。

禅不反对科学,因为禅并不是一样东西,也并不否定一样东西,它并非是什么。

从《六祖坛经》看,六祖惠能涅槃前,召集弟子说:「我有三十六对,能了解它,可教化人。」三十六对就是生、灭,烦恼、菩提,明、暗,清、浊等,这都合乎逻辑,逻辑本身就是科学,从科学精神来求证。胡适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禅要证据,因此禅宗重印可、印证,不管自己禅修有多深的体验,一定要有老师证明。老师是过来人,他知道新进入禅境,或得到禅的悟境的人是什么程度。自以为是,便不科学。

有一位科学家跟我说:「佛法的道理很好,我可接受,但我重视经验的逻辑。仅仅是逻辑上讲得通,不一定是事实上通。所以今天科学有理论,理论之后,要讲实践,要实验。如果理论讲通了,在实验上通过了,那证明你这是正确的,这是科学的精神。如果你说这是在佛法道理上讲得对,我可接受,但是在实验室里实验一下,才能让我信服。」我告诉他:「这是精神的,实验室里只能用放大镜、显微镜,或方程序把它代出来。禅的修持一定要靠自己切实地从事,等于说我们有了理论,你到实验室去从事实验的工作,你愿不愿意去实验?」他回答:「我现在信都不信,怎么去实验?」我说:「你这就不是科学的精神。比如有一位理论家,把一种理论说明了,说这是可以行得通的,那要有人愿意到实验室去实验,而实验室那个人说我不想实验,因你还不能证明它是行得通的,这就本末倒置,不是科学。如果要讲科学,就照你说的,有理论你愿意去实验,实验以后才可以证明。精神的部分,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已经体验过的人,他没有办法写成文章,或者拿给你看,就是要你亲自去体验。然这绝对没离开科学精神。」

(三)从时间的支配到时间的消失

时间一秒秒的过去,刚才两点半开始演讲,现在已快到四点钟了,大家都可以感觉到时间的滑动。现代人的生活,时间缩短了,因时间缩短了,所以更需要用禅的方法来拉长时间。

时间缩短的原因是,诱惑太多,使人们产生兴趣的事物太多,以致时间不够支配。禅就是要我们不受种种外境的诱惑,认定自己的兴趣、专长,专心一意地努力,不要学这学那的,宜把兴趣的范围缩小。禅首先教我们把心看住,心看住了,就不会受外境的诱惑。所谓「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家人把钟撞好就够了,在座诸位各人也有各人的钟可撞。我们要安分守己,认定自己要学的东西、要做的工作,努力发挥,不要三心两意,朝秦暮楚。

人的时间有限,一个人的才能有限,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试验上,认识自己最要紧,要安于自己所走的路。可是人是很愚痴的,没有失败之前,不甘心,非要试一试,今天学这,明天学那,结果一事无成。

我们要珍惜时间,警觉时间的可贵,好好支配时间,把每一秒都做最有效的运用。只要我们从内心减少欲望,减少攀缘心,就不难做到。

如何来使时间消失?那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放在一个特定的念头上,这个念头就会变得无限长;如果不能系心于一念,东想西想,时间过得特别快,事实上,时间浪费更多。时间的长短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比如说良宵苦短,而在苦难之中,则度日如年,这是主观的。

但从佛法或禅的修行,开始注意我们心念的活动,了解念头怎么在活动,究竟在想些什么?如果你发觉无事可想,则念头渐渐减少;如果你对所想的事兴趣浓,则念头渐渐多而乱,这样就把时间浪费掉了,把生命浪费掉了。

我常劝人,摄心专注于所做的事上,如此可节省时间,提早完成你所做的工作,而且比你胡思乱想时做得更好,这是一定的道理。禅的锻炼,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集中注意力。不论听什么,就是听,清清楚楚的听下去;不论做什么,就是做,清清楚楚的做下去。这样绝对比胡思乱想时做得更好,工作效率更高,时间也就经济多了。

我常劝没有时间玩的人学打坐、参禅,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玩了。为什么?工作时间减少,而工作效率反而更好,这就是善于支配时间。但支配时间以后,在打坐过程中,如果念头停留在同一个念头上,则没有时间存在的感觉。我常测验打坐的学生,经过打坐一个小时以后,我叫他们参禅,过了十分钟,我问他们:「你们感觉到刚才有多少时间?」心很乱的人可能说十五分钟,为什么?因为他想了很多事,腿也有点痛,身体也不大自在;心比较专注,坐得情况较好的人说五分钟;有的说一分钟;有的说好像才刚刚坐下去嘛。时间的感受不一样,所谓「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心理上感受的时间。

以人的寿命来讲,每一个人都应该活到八百岁,但世上的人顶多活到一百岁。为什么?因为劳神伤脑,身体发生问题。如果心理没有问题,经常保持轻松愉快,身体不会有病,即使有病也会好。因此对于时间不够,觉得时间太短的人,禅的方法可使他的时间拉长,可以活的时间长,可以利用、支配的时间长,直到最后,时间的感觉消失。

明末憨山大师,常坐在庙前溪上的木桥桥墩上,听流水声。一日,他一坐下去以后,忽然忘掉了自己。先是动念即闻水声,不动即不闻,众响皆寂,也失去了自己。又有一次,他在打坐时,突然间坐忘如睡,五天之后,有人以引磬在他耳边连敲数十声,他始微微醒觉,开眼视之,不知身在何处?来人对他说:「我行,师即闭门坐,今五日矣。」憨山答:「不知道啊!我刚刚呼吸了一下而已啊!」

对憨山大师来说,五天的光阴,只是刚刚的事情,那么这时间有没有?时间消失。因此可用禅的方法,使时间拉长或消失;既然时间能自由的拉长或消失,故对时间没有长和短的感受,已经不在乎,也不会紧张了。

(四)从空间的阻碍到空间的粉碎

这个演讲室位子只有两三百个,还有很多人进不来。因为有位子,而有阻碍;位子在空间里,有空间一定有阻碍。一般的观念认为,空间一定是没有阻碍的,空间就空间,怎么会有阻碍?事实上,我们知道有空间,是因为有阻碍,才知道有空间;没有阻碍,不是空间。这个演讲室这么小,怎么知道它小?因为来的人太多,位子太少,所以觉得空间太小;因为有阻碍,所以有空间的感觉。空间存在吗?空间是不存在的,而是我们人感觉有空间。为什么?因为有阻碍,这是佛法的讲法。因为空间有阻碍,则感觉空间有大小、距离有长短,这就是不自在。有空间存在,则不自在。人们觉得地球很小,我们到太空去,到太空去哪里?到月球去,月球到哪里?到火星去,到太阳系以外的星球去,到宇宙的深处远处去。宇宙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有障碍,为什么?我们本身就是一个阻碍。因为我们的身体占空间位置,阻碍了空间,才感觉到空间的存在。

由于有阻碍,所以我们要想突破空间是不可能的。要想超乎空间、征服空间、征服太空,都不可能,只能一步步地发觉阻碍到什么程度。

空间的位置从阻碍而产生,也从时间而产生。例如从甲地到乙地,虽没有阻碍,却花费了时间。坐上飞机,从美国到台湾,天上没有阻碍,可是一飞飞掉那么多时间。这是时间告诉我们空间距离的存在,如果时间消失,空间就没有。

有一篇文章说,如果我们乘坐火箭,以超过光速的速度,飞向太空深处,则时间的感觉便近于零,而人可继续生存。因此如果乘坐等光速的火箭,从很远的太空转了一圈回到地球,可能地球已不见了,我们这里的人也早已不见了,可是他们还活得好好的,年纪轻轻地回来了。

停止运动及快速的运动,均能使时间的感觉消失,时间消失时,空间的感觉也没有。不过,空间的感觉消失并不等于我们要介绍的「虚空粉碎」。虚空粉碎,是禅的体验或经验。禅的体验里,有一个层次叫虚空粉碎、大地落沈。

我们之所以会有烦恼、痛苦、矛盾、冲突,是因为有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前念和后念的冲突,昨天的想法和今天的想法互相矛盾;在空间上,你和我,气候和我,一切人、事、物和我,发生相应或相反的种种关系,而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给我们带来困扰。

但我们可以从修行的方法,而达到忘记身、心以及所处的世界。首先不要理会声色货利的诸多诱惑,只管我自己个人,我的所作所为。再看看我正做的是什么;再往内缩小,看我的心在想什么;再把焦点缩小,看我正在想的那一个念头,一直想下去。因为念头停止在一点,时间即停止,空间亦不存在,对周遭的一切都很清楚,但不在乎;这一念前后的一切的一切,我都不想──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即可没有烦恼、困扰,身心自在,身体从舒畅而消失。因为你一直停止在这一个念头上,最后这个念头本身变成毫无意义,既然失去意义,这个念头就不存在,这时身、心、世界都不存在,但有空旷、自在、无限的感受。

通常修行修到这个程度已有成绩,很多人认为到这程度已是开悟、解脱,其实没有,因为他「感」还在。这个情况不是空,而是虚空。空是空间,是普通日常生活的感受,虚空则在禅或定时开始感受到。在此情形下,要把它粉碎,之后才能进入真正禅的体验,否则他会走上消极、遁世、厌离。很多有修行的人,因此而在山里,终其一生不想出来。他不想再接触红尘,他讨厌安逸、快乐的尘世生活。

这个情况不是禅,禅不希望停留在此阶段;如停留在此阶段,有悖佛法,因此要用方法。在禅宗,通常是用公案或话头。修行人如果说他很自在,师父就问他:「你在哪里?」他回答:「我很自在呀!我遍虚空都在呀!」师父又问:「什么东西遍虚空在呀!」他答:「我呀!」师父再问:「你究竟是谁呀?」那他可能就起了一个大疑情:「我究竟是谁?我遍虚空在,那我这个身体究竟有没有遍虚空呢?」那等于一个幻觉,是主观感觉上的一个幻觉,是虚妄的,不是真的。他如果产生这种反应的话,马上感觉到自己的修行不够,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地参禅。

参禅的结果,因人而不同。有的人很快就得到结果,有的人要费多年的工夫,才能得到结果。如果经常用这个方法,一直用下去,可能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使他虚空粉碎,而由宗教经验落实到实际生活。

所以禅定或是宗教的一种超脱的经验,都不是禅;禅是要落实到平常的生活里。这时虚空对他来说,已不存在:他不贪著虚空境界,而又回到自然的人间;他已很落实,他叫过来人,他从人间的虚妄,从宗教上的虚妄,又落实到人间的实在。这时他才是真正的人,活泼泼的活人,他已离凡夫心态的人格,而发现、成就、成功了实在的人格。这时他不再虚骄、自卑、怨天尤人、悲天悯人。禅师心里没有悲切,因他落实到生活,他更亲切、更明白、更积极。他生活在真实里,让人有安全感,如遇活佛、活菩萨。豺狼虎豹不伤害他,狗不会咬他,蛇遇到他会驯服。

(五)从急如星火到彻底悠闲

由于繁忙和紧张,现代生活的步调急促,因此必须修行禅定或修行禅的方法,以舒缓这种压迫感。

禅的方法有二种:一是北宗的渐,即用温和缓慢的方式修行;一是南宗的顿,即当下明心见性。禅的修行必须脚踏实地,勇猛精进。比如临济宗采棒喝的训练方法,逼迫弟子修行,所谓「香板头上出祖师」。师父对弟子逼得越厉害,成就越大!不堪造就,何须逼?禅宗的寺院都是选人修行,故称禅堂为「选佛场」。资质优秀者,采逼迫的方式,让他感悟时间不够、生命短促,再不用功,就没有机会。因此他们往往激起大奋志,将全生命投注到参禅的方法上去。当然不论我们的禀赋优秀或愚鲁,禅的方法都可用上,我们也由此而警觉生命的短促,必须珍惜时间,努力修行。

禅宗的禅师常问弟子的一句话:「你到年三十夜,作什么交代?」从前大陆上民间的习惯,以年三十夜为清偿一年债目的限期,所以禅师也这么问弟子,意思是,修行人平时不努力,到临命终时怎么办?当你一口气不来时,你能躲到哪里去?你有自主生死的把握吗?

能够于生死之间自在、无碍,谈何容易;也就因为不知道死后的去处,才会恐惧死亡,因而使得弟子生起一种迫切感。

禅宗寺院每天念:「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警诫大众精勤修行,有如燃眉之急。

我们在日常生活也当如此,因为我们不知何时死亡,因此要争取时间,努力修行。只要努力修行,一定会有成果,所以不必担心未来。但问现在,不问将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禅的修行是急的,但从急中得到安全感、安定感,这是起步,然后继续修行,修到我刚才所讲的层次;若能够定于一念,时间、空间便会消失,然后虚空粉碎时,完全落实到人间的生活,这时你什么都不在乎了!因为时间太长太长,已长得消失了计算时间的度量。所以什么时候死都无所谓,死后到哪里去都没关系,到这种境界,你还会紧张吗?

(六)从捡回自我到自在无碍

所谓捡回自我,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修行禅的人,一定要相信自己与佛无二无别,佛是什么,我也是什么。孟子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这就是自我的信心。我们相信自己与圣人无二,就是看我们自己是否朝这个方向走。佛与我们无二,我们本身具备佛的一切,只是我们本身没有把佛的功能表现出来。如果我们有这个信心,我们就不会彷徨无助。自信心建立,落实下来,便会勇往直前的努力去做应做而能做的事。

生命落实,则渐渐由短时间延长为长时间,由小小空间扩展为大的空间。先讲时间的延伸,如果透过生命的过去和未来、生死的过去和未来,生命是无限;如果时间消失,根本无须讲生命的有限或无限,时间还不够支配吗?在空间,我们感觉活动范围太小,那是因为我们的心量小,所以感到空间的阻碍和狭隘。如果心量大,你为一个家想,你对这一个家自在;你为一个国家想,你对这一个国家自在;你为这个世界想,你自己就是这整个世界。

太虚大师从小所想、所说的,都不是他自己,不是他的小庙,而是全体佛教,而是整个国家、整个世界。因此,任何一个庙,都是他的庙;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他的家。

我在美国还能感化一些洋人,因此我在美国时,我没有想到我是中国人,我没想到我是黄种人。我不因我是法师而自傲,我不因我是黄种人而自卑;他们是人,我也是人,我关心的是所有人的问题。因此在我的地方,有黑人、白人、黄人,大家在一起时,水乳交融。

心里无界限,心外则无界限。我们要深信自己与佛无二无别,一切众生与佛无二无别,不卑不亢,即自在无碍。

五、现代人的生活需要禅

现在的人生活在前述的紧张、忙碌、压迫、迷惘的情况下,如果再不从禅法中得到安全、安定、安慰,实在太可怜!

近世有一位日本人叫作铃木大拙,他用英文写了好多关于禅的书,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演讲,他的书也在英国出版,在欧美畅销风行,因为西方人需要它。今天我到美国,还有一些洋人欢迎我,因为他们需要我教的禅;台湾也走上现代化的社会和生活,因此我们也需要禅。

禅并不是要我们遁隐山林、逃避现实。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他又在说出无相颂时,告诉韦刺史:「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欲修行,在家亦得。」禅的修行不须逃避现实,逃到深山,没有佛法,只有兔角,修行应落实到日常的生活。

在今天日本的社会,禅的训练已受到若干工商业的重视,以之训练新进员工,使他们得安定感、落实感,奋发进取、敬业乐群。禅的训练可以产生这样的效果。

今天的台湾,禅尚未蔚为风气,相信总有一天,将会受到普遍的重视和接受。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三)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