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4:01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禅的生活 》

正与邪(二)

四、佛门?无门!

佛教徒可分为三等:第一等人,精进修行而心无所求;第二等人修行求加持加被;第三等的佛教徒没有修行的依准,只知偶尔求神拜佛,保佑他们平安健康、事业顺利、消灾免难、婚姻美满等。在今日的佛教徒中持第三种态度的人占很大的比例,一九七五年内政部统计全台湾人口有百分之六十八点五都是佛教徒。其中正式皈依三宝的正信的佛教徒是很有限的;而真正支持佛法慧命的是第一等人,使得寺庙能够热闹兴隆的却是第三等人的功劳。有道是:佛门、佛门。佛有没有门?没有。佛法广大无边!那来的门户之限?

第三等人虽非正信,既然他们自己承认是佛教徒,当然就是佛教徒。何况他们敬信神佛,畏惧因果,纵不能积极行善,也不致公然作恶,对他们个人、对全体社会都是有益的。

第二等佛教徒比较了不起,知道念佛、拜佛,努力修行,然却企求佛菩萨加被及上师的加持。我在日本有位弟子,人还没有死就一直要我为他写墓碑。我的毛笔字写得不好,所以我请别人代写了给他,他不要!我劝他:「我的字很难看,不要让我出丑!也免得使你的墓园因我的字而见不得人。」他说:「师父的字就是宝。」为什么?他说:「我怕死后恶鬼来捉,墓碑上有师父的字,鬼就不敢来了!当师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我只要抓紧师父的衣角,就可以跟著去了。」真有意思!像这样的人很多,也不坏。但为了满众生的愿,还是帮他写了墓碑。现在那位老弟子尚在等我先他而死,否则他就要在墓中等待我去西方时,经过他那里把他带走。他是一位每天诵《金刚经》、打坐、吃素的修行者,还寄望师父给他力量!这种人对三宝有信心,对自己的信心不够强,所以算是第二等佛教徒。

第一等的佛教徒不求佛力加被,信心坚固,以自己修行的力量断烦恼、发菩提心誓愿度众生。诸位,没有大愿力永远不能成佛,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有四十八愿,你已发了几愿?发的是自利的愿,还是度众生的愿?学佛不发菩提心永远不会出三界、永远就是凡夫,凡夫只有贪心、依赖心、憎恨心、嫉妒心,障碍重重;不发菩提心而发的愿心,便是自私的企求心,不是无我的大悲心,只希望佛菩萨来帮自己的忙,很难舍去私利而去帮众生的忙。第二及第三等佛教徒大概是发人天的善心,也不错!如能做第一等佛教徒,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么就更好了!但是若光说狂话,实是二、三等人,而自己说是第一等人,就是邪话!

佛法的基础,既是最下也是最上,故与四圣谛、十二因缘、无常、无我、苦、空的道理相吻合者是正,背道而驰者是邪。方便法可以有所执著,有些人需要师父帮忙,一离开师父就没有办法!这是正法或是邪法?是正法。老是抓著师父的衣角不放,便是邪。当你紧抓住我的时候,我若踢你两脚,可能会发生两种结果:一是发无上菩提心,一是退心。对已发菩提心的人来说,我用的是正法;对没有信心的人来说,我用的方法便成了邪法。

当你们亲近大善知识时,有没有想过,到底要求他做什么?如果只图取香灰吃了治你的头痛、肚痛或牙痛,求签诗为你解难,那么仙公庙、妈祖庙,还有什么千岁爷等的地方都可以使你安心。可是那些地方,永远使你扶墙摸壁地长不大,永远做一个第三等的佛教徒。因为不敬神佛、不信因果的人固然是邪见者,从第一等佛教徒看,第二等尚是邪见,何况是第三等?向上是正中之正,向下是邪中之邪,我们宜劝人舍邪归正。

五、神通可靠吗?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提倡破除迷信的会议,他们问我对破除迷信的看法。我说:「迷信,也很好!」他们觉得愕然。我接著说:「孙中山的『知难行易』论,便是主张迷信的;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也是赞成迷信的。不知不觉者信仰后知后觉者,后知后觉者信仰先知先觉者,都是从迷信而有路可走的人。所以今天宣称破除邪说邪教,如危害社会秩序、身心健康、国家经济者,便应取缔,倒不是迷信不迷信的问题。」他们听了想想,觉得有道理。从佛法的立场看,正信当然比迷信好,而迷信也比没有信仰好。

我在日本留学时,遇到一位原是台湾师大的教授,由于他家里经常不安宁,以为求神迹可保平安,几次问我可从何处求得?我告诉他:「有是有的,但是不要去依赖他,求神迹与佛法化世的本义相悖,应该相信业报因果才对,就算让你从神鬼处求到了什么东西,也只能解一时之困,并不能永远解决问题。」

江郎才尽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南朝时代有位江淹,一次梦见太白金星送他一枝彩笔之后,他的文思忽然泉涌不绝,妙笔生花。到了晚年,又梦见那枝彩笔被太白金星收回去了,从此他的文思便干枯了,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了。大福德的神,以他心通、天眼通予人一种要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力量,但是这种力量非常有限;因缘错综复杂,时时变化,绝非鬼神的能力可以掌握,所以是靠不住的。

佛教的经典中,通常把神称之为天。分为三等:下等的贪心重,中等的瞋心重,高等的傲慢心重。一般民间信仰或多神信仰的对象,相当于贪心偏重及瞋心偏重的神;一神教的对象,则多瞋心偏重及傲慢心偏重的神。若从他们无不鼓励人去恶向善,并为人们解除困境的观点看,无不是正道;若从他们尚有贪、瞋、傲慢的性格来评断,则又无一不是邪道了。所以虽可作为临时的求助对象,毕竟不是究竟的可皈依处,因其若有贪、瞋、傲慢,不但不出三界生死,而且尚不能出欲界的烦恼范围。故对人天善法而言,已是正道;对禅定天的境界而言,他们仍是邪;若对出世的圣者而言,纵然是最高的禅定天,也不是正。据说佛陀最初跟随外道婆罗门修行,有的仙人修到无想天,有的仙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他们都以为自己已经大彻大悟,得大涅槃的境界。识无边处,心已不存在;空无边处,时间空间都不存在,宇宙也不存在,此时此刻,好象是解脱了,仙人心想:「哼!我已经得大自在了。」心里还有一个大自在的感觉,所以仍旧不出三界。

六、三宝最吉祥

是故,正邪没有定法,但视不同的立场,即有各种不同的标准。凡夫就是凡夫,要重视世间法,希圣希贤而不把自己视作圣贤,即是正;凡夫而妄称是圣贤,即是邪。所以,做第三等的佛教徒是正途;做第二等的佛教徒一步步的向前走,而进阶到第一等的佛教徒亦是正途。如果不像升空的火箭一节节地去掉,就是邪。目前有很多人对特有的超能宗教著迷,迷是好,可是你们的目标不能一直停留在那个阶段;迷了,还要前进,迷而不进,是邪!刚才说:不要贪恋同一个修行的方法,以及在修行过程中所得的体验,否则便不能进步。时刻提起正念,勇往直前,循正道而行。印顺老法师著了一部《成佛之道》,这本书是将佛法从理论的观念上作一层又一层的分析介绍,由人天教的五乘共法、小乘教的三乘共法,而至大乘教的一乘不共法。层次极为分明,希望每位都能看一遍。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正与邪(二)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