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明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1)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易经·系辞》

  南怀瑾对《易经》推崇备至,他认为学懂了《易经》里的学问,也就明白了整个宇宙万物的道理;懂了《易经》中的法则,就能了解宇宙一切运行的规律。如同昼夜之变,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神虽然没有方位,没有形象,但无所不在;《易经》也没有固定的方法,只能见机行事,唯有在运用之中才能体会其中妙处。

  根据原文,明白了昼夜的道理你就明白了其他运用之妙系乎一心的《易经》之理。至于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的来历,倒是有个故事。从前有位禅师参禅,始终不能参透生死的问题。直到有一天他读了《易经·系辞》中的这句话,恍然大悟,在“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后面加了“生死”两个字,就变成了“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岂止生死,《易经》的道理可以适用于世间万事万物,但是生死是最难参透的一关,如果参透了生死,那么人生便可以活得心无挂碍。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没有把生死看做一个根本问题,因为《易经》认为生死不是问题。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像是白天,人死了就是黑夜,而这死并不是生命的终结,只是休息,因为天黑还会天亮,生和死就像白天和夜晚而已。所以古代人看待生死的问题十分轻松:“生者寄也,死者归也。”所以,许多仁人志士面对有所必为之时,不惧死亡,视死如归。

  文天祥是南宋名士,在抗击元兵之际担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在元兵兵临城下之时,交战、防守或者撤退都已经不可能了,满朝官员都待在左丞相吴坚家里,无计可施。元军提出双方谈判,让南宋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谈,别人不敢去,但文天祥认为,国已至此,哪能顾惜自己,况且或许可以用言辞打动元兵,解除祸患。

  于是,文天祥辞去右丞相之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元兵大本营,慷慨陈词,意气激昂,元军上下为之震动,一时不敢轻视南宋。只可惜他的同朝对头吕师孟和贾余庆贪生怕死,暗中捣鬼,结果文天祥被元兵扣押。文天祥抛开生死,痛骂元军统帅言而无信,列举吕师孟叔侄的罪状。

  后来,文天祥得以脱离虎口,却找不到落脚之处,为求有所为,他隐姓埋名,四处奔走,海上漂泊。他在《指南录》中感叹说,不知道多少次他都是死里逃生:辱骂元军统帅会死,痛斥卖国贼会死,批判元军头目会死;在路上随身携带匕首,为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漂泊的路上,遇到元兵也是必死……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但文天祥有着“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的觉悟,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志向,所以,死对他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他所不愿的不过是“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明乎昼夜之道而知生死(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