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有守有为者,身处逆境人格也会飘香(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当今社会,金钱至上,传统道德的准绳已经命如悬丝,失去了它的依赖基础,南怀瑾在《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强调“80后”为主的青少年要有特立独行和“确然而不可拔”的精神。现在的社会呼唤新的文化机运,使年轻的一代走上安定的道路。年轻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幻想,尤其青少年阶段,幻想虽然占有青春大部分的时间,但并不是浪费,在幻想的指引下丰富学识,青年人要在思想和行为上学成有守有为的素养。

  道家的庄子就是个充满梦想的人,一觉醒来竟看不清现实与梦境。他生前做过宋国漆园的小官,看破之后就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甘愿过着清贫的日子,他隐居陋巷,自编草鞋,有时甚至要借米充饥。但当楚威王请他担任楚相之职时,他却不愿接受束缚,宁愿做一只在泥水中打滚的乌龟。

  对于道家的行为有守,孔子曾经说:“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所以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还是主张要有守有为,身处逆境之中要保持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胸怀,同时始终不会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千百年来,苏轼以其旷达洒脱的气度影响后人,得到了无数文人志士的仰慕,以致有大臣在神宗皇帝面前将苏轼与诗仙李白作比较时,神宗会说道:“李白有苏轼之才,却没有苏轼之学。”

  苏轼,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经少年得志,与弟弟同榜考为进士,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但苏轼不断卷入新旧党争,仕途起伏不定。他先是被小人陷害,身为知州却锒铛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过了几年漂泊不定的生活。6年后旧党得势,苏轼又奉诏进京,短短20多天内,连升数级,几乎要成为宰相。但哲宗掌权之后,新党又得意起来,苏轼又被发往广东、海南等地,官越来越小,属地也越来越远。直到66岁时遇到大赦,却死在北归的路上。苏轼的一生遭遇了太多的政治风雨,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但他的一生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

  后人之所以认为苏轼伟大,是因为他的一生有守有为,演绎了中国人最高的生存智慧与生命智慧。他一生几次遭受打击,贬官蛮荒10多年,但他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更以自嘲的口吻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儋州更是他的伤心之地,他任官卑微,收入很少,年过花甲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每天只能吃“薯芋”度日,在贫困之中,他的幼子夭亡,善解人意的爱妾也病死在岛上,在那里他度过了一生最为灰色的余年。亲友们都担心他年岁已大,回乡无望,而他不以为意地唱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受到政治冲击,他的元配、续配和爱妾都先他而去,而兄弟二人与他同受迫害,长年不见,所以会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有守有为者,身处逆境人格也会飘香(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