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人随时都会犯错误,善补过则无咎(1)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

  --《易经》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春秋时期晋国大臣士季劝谏晋灵公时所说的话,意思是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能及时改正就行了。

  据《左传》记载,晋灵公身为国君却不施仁政,残酷地压榨百姓钱财,过着奢侈的宫廷生活。

  有一个厨师因为做熊掌时没有煮熟被晋灵公下令杀死,他让宫女把尸体放在箩筐里扔出宫外。大臣赵盾、士季知道这件事后,既生气又忧虑,就想进宫劝谏。二人商量好,士季先进宫,如若晋灵公不听劝告,赵盾再去觐见。晋灵公见到士季后故意不理他,但后者坚持不走,灵公不得不召见了他,对士季的婉言相劝,他只是敷衍地说:“嗯,是我不对,我一定改。”士季叩头谢恩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大王能勇于改过实在是晋国的幸事。”实际上灵公没有改也不想改,依旧我行我素。

  赵盾看不下去了,准备进宫朝见君主。晋灵公对刚正不阿的赵盾有点恐惧,于是派人刺杀赵盾。刺客见赵盾为人正直,是个好官就没有下手。晋灵公还不罢休,又在宫中设下埋伏想趁赵盾进宫时杀了他,结果赵盾又被手下的人救了出去。晋灵公的倒行逆施终于激怒朝中大臣,赵盾的堂兄弟赵穿发动兵变杀死了变本加厉的晋灵公。晋灵公不知悔改,大臣不得已犯上作乱,结果背上了弑君的罪名。他的死从反面证明了一个人如果知错不改,任其发展,终将酿成无法挽回的恶果。

  南怀瑾讲解《易经》中“无咎者,善补过也”时说,天下之事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你单纯地认为好就要出毛病。人生没有真正的无咎,要追求没有毛病的话就要“善于补过”,不断反省自己,随时随地检查自己是否有过错。然后就要行动起来,要善补过才行,这就是无咎的道理。不是说无咎就是很好,就是没有毛病,关键在于能补。就像《弟子规》中说:“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赵国在得到和氏璧后,秦国想打个白条据为己有,赵王在宝玉与战争之间难以取舍,蔺相如出使秦国后完璧归赵,立下大功。后来,秦王又与赵王渑池相会,蔺相如以血溅五步相逼,保全了赵国的体面,因此获封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名将,统兵数十万,战功无数。他看到蔺相如文弱书生,凭口舌之利而官位在自己之上,以此为耻,扬言见到蔺相如后要当面教训他一下。蔺相如听说后就极力避免与廉颇相见。上朝时常请病假以免和廉颇争位。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人随时都会犯错误,善补过则无咎(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