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不虞之誉、求全之毁均一笑了之(2)


  与苏东坡一时的自大不同,大师级的人物从不接受别人强加给他们的荣誉,无缘无故地戴上一顶高帽子,这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反而被他们认为是祸事。生于清末的印光大师以凡夫自居,别号常惭愧僧,其谦逊品性可见一斑。有个马姓弟子认为印光已经是位大师,就自作主张写了一本《印光法师传》,对其大加颂扬。马居士在书的开头说:“圣人不出世,万古如长夜……唯我普陀山圣量上人,世称印光法师者,为能中兴其盛。”口气很大,将印光大师与古代圣人放在一起。

  印光大师是一个实事求是而非好名恶实的人,所以他对此类事情十分反感,于是要求弟子焚毁书稿,不准出版,如果马居士执意不改,就要断绝师徒关系。他在信中说:“你难道没有读过《楞严经》吗?应该知道出家人不打诳语的戒律,你现在如此胆大妄为,不仅害人而且害己。你让我现在遭世人唾骂,将来还要受阿鼻地狱之苦……我只想弘扬佛法罢了,哪里需要作传呢?你虽想我流芳百世,但如此浮夸造谣却会让我遗臭万年啊!”但马居士并不以为然,而印光大师只要一见到自己的传记就立即撕掉。

  后来,当他知道传记流传甚广,不可能全部收回之后,突然领悟了孟子及佛祖所说事理,也就不再将此事放在心上。他认为,这大概是我要遭受这一业报吧,为什么要责怪弟子妄造谣言呢?只要自己无愧于心就行了。弟子的这一做法让人领悟了天真之谛,助我完成了弘扬佛法的心愿啊。至于那些传记就随它在世间流传吧,如果人们认同我的思想,从中学到一二比一无所知要好得多;如果他们责骂我,我也能知道不足,其消业障而增福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孟子说“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这话虽然很确切却不透彻,而佛说凡事均有因果。所以君子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富也好,穷也罢,都能随遇而安,宠辱不惊,自在逍遥也。

  当年王朔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我看金庸》一文,攻击金庸,说他是“四大俗”之一。对此,金庸不以为然,并在《文汇报》发表专函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金庸说他的第一个反应是佛家的教导:必须“八风不动”,随即想到孟子的两句话:“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和“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意思是说人有时会受到意料之外的赞扬,有时却会遭到求全责备,都是人生常事,不足为奇。我就是这么随随便便,这是我的品格、个性,别人就不要责备了。

  金庸还指出了一些所谓的“不虞之誉”,比如在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编着的《二十世纪小说选》中,金庸名列第四,他自认愧不敢当,又如严家炎教授在北大开讲《金庸小说研究》,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举行《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学术会议,都让金庸感到汗颜。他还调侃说,香港流行乐坛有四大天王,而王朔只说金庸是“四大俗”之一,没有称他是“四大寇”和“四大毒”,这说明对方已经笔下留情了。

  最后他还很感谢许多读者对他小说的喜爱与热情。他说上天已经对他够好了,在感受了这么多幸福之后,偶然听到别人骂他几句,也是命中该有,不值得为此不开心。言语虽然平和,但从中可以看出其常人难及的胸怀,不禁让人叹服。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不虞之誉、求全之毁均一笑了之(2)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