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5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拿得起,放得下(1)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

  --《论语》

  既来之,则安之,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超脱。拿得起,放得下,是人生处世的真谛,也是人生极高的境界。高明的人生,对于鲜花、掌声能够等闲视之,对于困难挫折可以一笑而过。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度量,也是一种本领。做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你就能保持真我本色,从而赢得他人信任,在人际关系上左右逢源。做事也是如此,有此觉悟的人能够抛弃一切生活的累赘,面对挑战决不退缩,面对挫折不会一蹶不振,敢于东山再起。在事业有成之时,能够放下荣耀,不被名利所累,从而再接再厉攀上另一座高峰。

  南怀瑾讲述中国禅宗时,所有的佛法只有一句话:“放下。”而修行之人本来难以放下,现在听了禅宗的“放下”,心里又多了一个“放下”的念头,更加难以明心见性。如同弟子请教百丈禅师成佛之道,禅师回答:“放下。放下你执着于成佛的念头。”

  这里有一则富有禅理的故事,来说明师徒二人能否放下的差别。师父领着徒弟云游四海,某天来到一条河前,碰到一名女子想过河却又怕弄湿衣服,站在岸边为难。师父便主动上前帮忙,背着女子过河了。徒弟看了吃惊不已,一个劲儿地犯嘀咕:不是说不近女色吗?过河后又走了很久,徒弟终于忍不住了问道:师父,你怎么背一个女人呢,这不是犯戒吗?师父边走路边说:我过河后就已经把她放下了,而你现在还在背着啊!

  外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我们不能否认,有目标不是坏事,目标往往会成为人渴望超越的一种原动力,但是人一旦不能放下,目标往往又会成为自己前进路上的沉重包袱。世界上首次不使用氧气成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登山者下山后,人们纷纷请教他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诀窍。登山者回答:说不上是诀窍,只不过是成功地控制了大脑这个重要的耗氧源。科学理论表明:人的大脑在思考问题时会消耗掉人们全部吸入氧气的四成。为了控制氧气消耗,登山者保持脑海一片清明,只抱定向前走这个念头,而不去想任何事。放下杂念,大脑运转慢了,需氧量自然就低了,所以登山者能轻松攀登,成功登顶。登山者是智慧的,在爬山的过程中他放下了荣辱和功利,放下了死亡威胁,心中只留下一个愿望:向前,向前,不断向前,而他的成功可以说是因为他战胜了自己的杂念。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拿得起,放得下(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