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2)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安石认为人生如梦,并无可求,所以他心如止水,什么都不追求。但在一个境界与另一个境界的跳跃间,他为世间留下数不清的功德。所以,李敖会感慨:这种境界才是深通佛法的境界,这种人才是先出世再入世的智者、仁者、勇者。

  其实,王安石早年勇于救世,对强调出世的佛教并不认同,后来经过反省,始悟进退出入之理,不可妄分高下。所以他才会在《读〈蜀志〉》一诗中评说刘备之不足。刘备于乱世之中立志救国,对许汜“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认为他不知忧国而忘家,没有救世之意。但王安石慧眼独具地看到:三家逐鹿,于身于世并无好处,世人只知入世而不知出世,结果徒自劳苦,有失高明。

  佛门的精神是先把自己变得虚妄,领悟“空”的真谛,在一无可恋、一无可惜后从头再来,把妄成真,死去活来。出世以后再入世,就是“看破红尘”再回到红尘,所谓目中有身、心中无身,这才是真正修成正果,而王安石等高人都到了这种火候,哪怕最后以杀身成仁成其一舍,也要此梦成真、此生不枉。

  没有入世的脚步,就登不上出世的峰巅,难脱世俗,身心囹圄;缺乏出世的眼光,则看不透人世的风云,难享人生,不得悠闲。若合二者之长,当以出世之精升华于入世之体,以入世之业促进出世之义。做到此种境界的人不多,弘一法师算得一个,其传奇一生以出世与入世为界分为两段,而这两段之间又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之前是风流才子擅长音律诗画,潇洒多情怀拥如花美眷,后来终于皈依佛门,成了一代宗师。

  在入世之时就有出世的意识,所以他的为人超凡脱俗,他的艺术清新雅致。选择出世,他找到入世生活的自然归宿,所以能持守清苦,自得其趣。朱光潜先生说弘一法师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因为他出世并非不问世事。如在抗战期间,他鲜明地提出了“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的主张。所以,他出世并非厌世,也非逃避,只是对诗意栖居人生境地的一种追求而已。难怪张爱玲会感叹:“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着名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中国的圣人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其实外国的圣人也多是如此,比如印度的圣雄甘地。甘地是印度人中的青年才俊,活得很潇洒,但在英国人看来他就是三等公民,所以会被英国人车长从火车一等车厢抛出来。这让甘地猛然觉醒:个人尊严与国家尊严密切相关,覆巢之下绝无完卵。在树立了争取印度独立自主的远大目标后,甘地决心放弃个人安逸,扔掉西装革履,换上粗布拖鞋,不吃山珍海味,只吃素菜粗粮,与百姓打成一片,激起人民的共鸣。甘地能够出世,甘于过苦行僧的生活而不觉苦,他又有入世的抱负,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心来普度众生。主动绝食与不怕坐牢是甘地制胜的两件大法宝,虽然他日益瘦弱,但人民却逐渐壮大,终于赢得祖国的自由。

  当今社会纷繁复杂,既不能入世太深,也不能超脱出世,以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业,就会事半功倍。“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不妨将此言视为你的人生指南。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2)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