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生最高的享受是寂寞 》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1)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堕;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省心录》

  出世、入世本是佛学语言,但这种精神并非佛教专有,道家、儒家都有类似的理念,只是因佛教声望而为人熟知。南怀瑾在《宗镜录略讲》里说,出世和入世是佛法大乘的精神道理所在,要想出世,必须曾深入世间,透彻人情世故,洞悉世间理法,然后才能谈出世,修炼跳出世间困扰的出离心;入世,往小里说是要创造事业,往大里说就要济世救人。没有出世的真精神、真心性,就谈入世的圣人事业,容易被世间因缘牵引堕落。

  南怀瑾教育弟子修炼理想人格,就是用孔孟的处世方法,学道家的逍遥功夫,参佛家的理性奥义,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后,出世成佛,入世己立,乃至立人而及天下,成为有用之人,能为他人不能之事。他在《狂言十二辞》中以亦庄亦谐的笔调说:“以亦仙亦佛之才,处半鬼半人之世,治不古不今之学,当谈玄实用之间,具侠义宿儒之行,入无赖学者之林,挟王霸纵横之术,居乞士隐沦之位。誉之则尊如菩萨,毁之则贬为蟊贼。书空咄咄悲人我,弭劫无方唤奈何。”我们不妨将其视为先生的自画像。

  2005年9月,李敖来到北京法源寺参观,有记者追问李敖:出世和入世相比较,更喜欢哪一个?后者巧妙地迂回:“能入世才能出世,反过来也一样。”李敖的回答就是要二者兼顾,不分彼此。所以他反对在入世之前就出世。四大皆空也不仅是跑到庙里当和尚,低眉合什,念念有词,如果只是那样,那他就是个自私的家伙,没有真正地解脱,也谈不上真正的人生。

  他主张要从出世以后再回到入世,“看破红尘”以后再回到红尘,经过一次升华而达到返璞归真,如此才会“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为此,他十分崇拜具有这种境界的高人--王安石,因为他努力救世,不计得失,进退疾徐,从容无比,是具有真佛心的特立独行者、大丈夫。

  王安石写过一首题目为《梦》的七绝诗,诗中这样写道:

  知世如梦无所求,

  无所求心普空寂。

  还似梦中随梦境,

  成就河沙梦功德。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