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船民:乘渔船或舢板逃离越南的海上难民。越战结束后五年期间(1975—1980),大量越南人民搭乘各种海上交通工具离开越南。西方国家就称这些人为“Boat Peo-ple”。
②唯识宗(Vijnanavada):又称为法相宗,中国佛教十三宗之一。以唐代玄严,(600—664)为宗祖,本派主要继承古印度瑜伽行派的学说,主张外境非有、内境非无“万法唯识”,认为宇宙万物全都是心识动摇所变现的影像。特别以《解深密经》和《成唯识论》为本派宗旨。
③唯识宗把字宙万有区分为五大类,即八种“心法”、五十一种“心所有法”、十一种“色法”、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六种“无为法”,统称“五位百法”。
八种心法:也就是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末那是思量的意思,指凡夫妄起我执的根本)、阿赖耶(阿赖耶识是含藏宇宙一切色心的种子,又名种子识,是前七识的根本)。这是指因客观境界起分别思虑的根本体。
心所有法是与心法相应的各种心理活动,共分六类(遍行、别境、善、根本烦恼、随烦恼、不定),细分为五十一种。
④数息:又称为“数息观”,就是数念呼吸的吸气和吐气,帮助心念专注的禅修法。“数”,即数数字:“息”,指个人鼻息、气息。修数息观,就是将心念专注在气息和数字上,藉以停止心念的迁流和昏合。
⑤《心经》:全名《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唐玄奘译。本经系将内容庞大的《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精神的简洁经典。全文仅二百六十字,是佛教流行最广的经典之一。一行禅师在此是模仿《心经》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宰。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⑥{般若)(Prajfia),一行禅师著,出自《沙地上的足迹》(Footprmts on the Sand,SanJose:La Boi Press)。
⑦慈晖(Tu Hieu)寺:位于越南顺化(Hue)市,创建于1843年。
⑧读体(Doc The)律师(1601—1679):明末律宗干华派第二祖,后改名“月见”。明清之际,戒法沦丧,读体律师力挽狂澜,以身示范,改革颓堕之风。其所著《毗尼日用切要》是传戒时必须熟读的典藉。
⑨吴哥窟(Angkor Wat):东埔寨吴哥王朝的都城遗迹,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中的大吴哥城是由十二世纪虔信佛教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Jayavarman vll)所建立,城中有数百座微笑佛像的雕刻。
⑩犍陀罗(Gandhara):位于古印度西北部,在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境内,是古印度的佛像艺术中心之一,当地佛像呈现希腊雕像影响下的写实风格。
⑾大涅槃(Parlnlrvana)像:指佛陀往生时侧身而卧的姿势。
⑿方舟之家(Ark Community):这是一个由忘工所组成的团体,专门收容心智障碍的人土。1964年时,由Jean Vanier在法国创立,目前已遍及世界各地,大多是由当地的教堂所支持。
⒀和平之乡(Shanti Niketan):位于印度西孟加拉省,泰戈尔曾在此地创建“印度国际学园”(Visva-Bharati),是一所类似森林小学的学校。在这个学园里,教育不只是知识累积,而是生活的全部,因此有一段日子只招收住宿生,师生一起生活,从早起沐浴到晚上就寝都在一起,并轮流做饭分菜。
⒁梅村禅修中心:1982年,由一行禅师在法国南部建立的寺院和禅修中心。在梅村,全年都有世界各地前来参加禅修的人士,近几年迅速扩展,目前已发展成七个小型的聚落。
⒂公案:本义是官府中判决是非的案例。禅宗将历代高僧的言行事迹记录下来,作为禅修者的指示,渐渐成为一种禅修对象,或禅修者的座右铭,即称为公案。“参公桑”的风气倡始于唐代,至宋代大盛。基本上,公案不可用逻辑推理或一般常识来解释,因为禅宗的基本精神就超越文字语言的思辩和束缚,所以,禅师们往往藉著公案的“非逻辑性”来触发意识之外的深层直觉,帮助人们体证真性。”
⒃卡权(Albert Camus,1913—1960):二十世纪存在主义大师,“荒谬”为其作品的一大特色,在他的作品中,时而可见人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冷漠、疏离与对立关系。
1942年出版《局外人》(The Stranger)一书,被誉为法国文坛之星:1957年因《局外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因车祸去世。
⒄satl和smrti又译作“念”,指内心对对象的一种记忆作用。
⒅三摩地(samadhi):又称为三昧,也就是正定的意思,表示心意专注一境不散乱。
⒆般若(parajna):就是智慧的意思,表示明见一切事物和道理的高深智慧。
⒇在唯识的理论中,觉知包括三摩地和般若,而失念则包含散乱和不正知。散乱和不正知,以及三摩地和般若,是相对的。觉知、三摩地和般若是健全心理五大要素中的三项,失念、散乱和不正知则是使人类心理不健全的二十六种烦恼的其中三项。健全心理的五大要素应该是指“无漏五根”,也就是用来对治各种烦恼的善法根本,即信、精进、念、定和慧。其中,“念”就是觉知[正念],“定”就是三摩地[专注],而“慧”就是般若[智慧]。二十六种烦恼,是指唯识宗五十一种心所有法中的六种根本烦恼[贪、瞠、痴、慢、疑、恶见],以及由根本烦恼衍生而来的二十种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侨、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21)心所(mind-obiect):就是唯识宗所谓的“心所有法”。心所从属于心,指与心相应的各种精神活动。
(22)靴带理论:由物理学家邱尔所提出。该理论不承认物质的基本组成要素,彻底放弃了基本粒子的思想,而且也不承认任何基本的常数、定律和方程式,把宇宙和生命看作相关事件的动力学网络。
(23)《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之义。“大方广”表示所证之法,“佛”为证此法理之人,“华严”二字就是以花(华)来庄严佛(佛法)的意思。《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最高的玄旨,直至中国成立华严宗,才发扬其真义。
(24)可参考Fritj of Capra,《物理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的类同探索》(The Tao of physics:AnExploration of the Parallels Between Modern physics and East-ern Mysticism,Boston:Shambhala New Science Library,Second Edition,1985)。
(25)互即互入:华严宗教义之一。意谓字宙万象互融无碍的作用,其间保持著无限密切的关系。“互即”指一与多的关系,无一则不成多,由多必有一,一与多乃是密切不离者。“互入”即是一的作用牵动全体并给予影响,全体的作用是自一而始,故知二者具有密切不离的关系。
(26)曹洞宗: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洞山良价(807—869)为宗祖。本宗宗风以“绵密”著称,师徒接引强调循循善诱,境界层次分明,恰如农夫下田的精神细作,所以有“曹洞农夫”的脱法,坐禅则讲求默念不动。
(27)参考道元禅师(Dogen)《露珠上的月亮》(Moon in a Dewdrop),Kazuaki Tanahashi编(Berkeley:North Point,1985),第314页。
(28)虽然在哥本哈根的量子物理诠释(Copenhagen in terpretatmn of quantum theory)中,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不可分割的,但大部分科学家并不采信这种说法。
1920年代在哥本哈根,一群以波尔[Niels Bohr,1885—1962)为首的物理学家,对量子理论提出诠释,认为在原子本身就具有粒子和波这两种特性(波粒二象性),完全依据观察者采取不同的实验方法,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哥本哈根的量子物理诠释”。
(29)《四念处经》:南传佛教经典,内容是关于佛陀教导禅定的基本教法。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身念处是观身不净:受念处是观受是苦:心念处是观心无常:法念处是观法无我。这四念处的四种观法都是以智慧为体,以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30)论藏(Abhidhamma):音译阿毘达磨,经、律、论三藏之一。也就是明示教法之意,将经典所说的要义加以分别、整理或解说,就称为“论”;简单地说,就是诠释佛教经典的著作。
(31)马丁·布伯(Martin Buber,1878—195):二十世纪著名犹太神学家、哲学家,与祁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card,1813—1855)、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并列为存在主义思潮的鼻祖。
(32)“客观的(obective)与主观的(subjective)这些词汇只用于指称特定的事物。我们透过量子力学得知,没有全然客观的现象存在;也就是说,没有独立于观察者的心灵而存在的现象。相对地,所有主观的现象都呈现一种客观的事实。BrianD.Josephson,《科学与心智》(Sciencef et conscience,Paris:Stock,1980)。
我笑著拍拍她的头说:“应该说我在静坐时禅观著这杯萍果汁,才比较贴切。”
当我们自觉轻安舒畅,周围环境也会变得清新。孩童喜爱亲近我们,并不只是为了拿到糖果或听故事,而是因为他们能感受到这股“清新”。
真心与妄心实为一体,否定此就是否则彼,严制此就是严制彼。
先放下你那把概念思惟的利剑,别急著将你的“自我”砍为两半。
籍由觉知,你的思绪和情感也会在刹那间转化。当你不再试图去论断或压抑这些念头,它们就会与观察的心融合。
禅修,并不表示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禅修意味著观照,你的微笑证明了这点,它显示你与自身和谐相处……
禅师只需观察弟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击钟、打扫庭院和摆设碗筷,就能判断他的成熟度如何……
禅修的秘决在于,要对自己的存在随时保持觉照,不论身处任保环境,让觉知的太阳持续照耀内心生起的每一件事。
在觉照中的每个个思惟、每个动作都是神圣的。在这片光明的领域中,神圣与世俗的疆界已泯除。
看见你的笑容,我立即明白你正安住于觉知之中。请让这抹微笑永远绽放,这就是佛陀的微笑。
我对自己的身体实施“非暴力”政策,因为它不仅是我们追求真理的工具,它本身就是真理……
种一棵植物、洗碗或割草,跟写一首诗同样都有是永恒与优美的!
我们不需被环境耍得团团转,因为我们并非只是随波逐流的叶子或浮木。
全神贯注意味除了专注力别无其他,这是一种能将你从睡萝中带来苏醒的载具。
人生面临的所有问题、爱欲、憎恨、衰伤和痛苦等烦恼,以及生和死、色和空、有和无等想法,都能够拿来当作“参的对象”。
当一个人不断保持觉知,专注与理解就会累积,这即是所谓的“精进”。
在禅修中,清静觉照的主体与客体是不可分割的。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注释.
正序 倒序
- 1. 一行禅师简介.
- 2. 《观照的奇迹》前言一
- 3. 《观照的奇迹》前言二
- 4. 推荐序:让觉知的阳光遍照
- 5. 推荐序:人间步步安乐行
- 6. 在静坐中让心止息片刻,心会变得清明
- 7. 愈急著让自己平静,就会变得愈加不安
- 8. 禅修,就是去观照并且随顺所有的细微之处
- 9. 平静的心,不等于没有思绪,不是感觉的漠然麻木
- 10. 静坐,不需强行压抑内心的念头和情感
- 11. 阳光即是绿叶,绿叶即是阳光
- 12. 静坐时出现的双重自我,哪一个才是真我?
- 13. 快将理性之剑放下,别把自己砍成片段
- 14. 别将你的心沦为战场
- 15. 禅修,不是要跟内心的问题奋战
- 16. 我学会在一切活动中保持觉知
- 17. 你会用多少时间喝杯茶?
- 18. 我们所洗的每一个碗都是奇迹
- 19. 神圣与世俗的疆界已泯除
- 20. 如何培养觉知?你得自寻答案!
- 21. 绽放一抹微笑,你就安住于觉知之中了
- 22. 数息,可以让你平静且专注
- 23. 身体不仅是追求真理的工具,它本身就是真理
- 24. 一棵薄荷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与一首诗完全相同
- 25. 每个人都必须找到一处心灵家园,让自己有个避风港
- 26. 藉由觉知,日常生活的行动都会产生新意义
- 27. 保有觉知,我们就是“佛陀”
- 28. 每当觉知之光点燃,专注和理解就会自然呈现
- 29. 修行的目的在于看清实相
- 30. 伟大的发明经常是透过直观而启悟
- 31. 在梦中能保持觉知
- 32. 一个人如何能想像那无法想像的事物?
- 33. 这世间并不存在任何全然客观的现象
- 34. 注释.
- 35. 别将自身的命运交托他人之手
- 36. 让你的窗户开著,随时迎接生命中的奇迹
- 37. 学习让感官之窗收放自如
- 38. 整个社会可以因一个人平静的存在而改变
- 39. 我们就是自己所呈现的事物
- 40. 别让觉知和觉知的对象分离
- 41. 我们的困惑来自于区分内与外的二元对立观念
- 42. 对禅修者而言,首要之事即放弃概念
- 43. 禅修所揭示的并非真理的概念,而是真理的直观
- 44. 语言和文字只是用来传递讯息的工具
- 45. 智慧,是努力不受知识束缚的结果
- 46. “知晓”,遍存于所有生物
- 47. 智慧无处不在,永远展现在世人面前
- 48. 我们自己把“心”落入概念的陷阱中!
- 49. 实相,是无法被概念捕捉到
- 50. 无生物呀,你们有灵魂吗?
- 51. 这个律动和生命是一种宇宙性的宣言
- 52. 重要的是必须“看透”实相,而不是去理解我所说的话
- 53. 注释2
- 54. 禅修,不是将自己与思想情感的世界隔绝
- 55. 每个细胞中都含藏一切细胞
- 56. 若这粒尘沙是不存的,那整个宇宙便不存在
- 57. 每一个个体对于整体都是不可或缺的
- 58. 禅修并非模仿,而是创造
- 59. 伟大深刻的领悟才会产生伟大的悲悯
- 60. 愈深入探究生命,就愈能了解生命的奇迹
- 61. 真正谋求和平,就必须了解所有生命互即互入的本质
- 62. 社会若要改变,人类的意识就必须全盘彻底改变
- 63. 当下是唯一永无止尽的事物
- 64. 须臾一念间就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 65. 无尽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只是知觉的形式
- 66. 亲证实相,必须有一颗不杂染任何观念的纯粹之心
- 67. 注释3
- 68. 松果之所以存在,不是为了供人类取暖
- 69. 事实上是了知实相的心灵创造了粒子世界
- 70. 禅修不是在衡量或思惟心的对象,而是直接体认它
- 71. 见山依旧是山,见水依旧是水
- 72. “空”并非不存在,而是缺乏永恒的特性
- 73. 禅修者明白,不论行、住、坐、卧皆应保持觉察
- 74. 否定椅子的存在,就是否定整个宇宙的存在
- 75. 他们即使在街上与佛陀擦肩而过,也认不出来
- 76. 与其告诉他答案,不如请他亲自尝尝看
- 77. 科学家才刚开始理解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回答
- 78. “电子”或“如来”都超越了存在与非存在的概念
- 79. 解脱生死不能单凭知识上的理解
- 80. 宇宙万物的样貌,可能都是心的投射而已
- 81. 心是一面让万物无所遁形的大圆镜
- 82. 实相本身是一条生命之流,永远处于流动状态
- 83. 宇宙的终极实相,唯有以大智慧之眼才能察觉
- 84. 每一个人的记忆并非专属自己的珍贵财产
- 85. 在幻象之中包含了宇宙万物
- 86. 透过一片叶子,看见心和宇宙完美地合一
- 87. 在一个粒子中我们能见到整个宇宙
- 88. 注释4
- 89. 最聪明的修行方法就是先仰赖自己内心那位老师
- 90. 修习正念,你永远都能再开始
- 91. 请不断地禅修,直到你能在一粒尘沙和最遥远辽阔的银河中看见自己
- 92. 慈、悲、喜、舍,是谛观万物相互依存的成果
- 93. 当觉知的瞬间,生命会以不可思议的实相呈现
- 94. 若你当下并非活在平静中,将来也永远办不到
- 95. 我们的力量并非在于武器、金钱或武力,而在于心灵的平静
- 96. 为什么?
- 97. 慈悲的人会在众生身上看见自己
- 98. 凝视你的手,就能契入无始无终的实相
- 99. 生与死不过是想像出来的东西,没有什么了不得的
- 100. 当你呼吸的时候,也是为所有的人呼吸
- 101. 注释5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