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4:15
评论

您正在阅读:《 观照的奇迹 》

注释3

①许多人认为,进入四静虑和四无色定的三摩地境界,即是进入心而不再与外物对立的境界。事实上,心永远都有某个对象——若没有的话,它就不是心。在四无色定的境界中,心的对象是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三摩地是指不再有主客观意识分别的心灵状态,也就是说,对象不会再被主体视为客体了。
  不论主体或对象都成为意识的一部分,它们无法单独存在,拥有同样的存在基础:即意识的自性。
  四静虑:也就是四禅,指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四种根本的禅定境界。禅定常见于印度宗教史中,是各时代重要的修行法之一。佛陀也以禅定为最主要的修行法,在成道和涅槃之际,皆依四禅法来说法修行。一般将四禅和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
  ②道行禅师,越南李朝(Ly Dynasty)人,十一世纪末。
  ③阮公著(Nguyen Cong Tru),1778年出生于越南河静省(Ha Tinh Province)的小村庄Uy Vieu,死于1859年。
  ④惠特曼(Walt W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浪漫主义代表的文学家,被喻为美国诗歌之父,是典型美国精神的代言人。他最著名的作品《草叶集》(Leaves of Grass),以自由大胆的诗风,歌颂民主精神和自然之爱。
  ⑤惠特曼,<自我之歌>(Songs of Myseif):“我是否自我矛盾呢?”那好吧,我是自我矛盾/我是巨大的,我蕴含了万物。”
  ⑥因陀罗网是帝释天的宝网,用来装饰帝释天的宫殿。网上缀附无数宝珠,所有宝珠皆映现其他一切宝珠之影,如是宝珠无限交错反映,重重影现,互显互隐,重重无尽。《华严经》以因陀罗网譬喻诸法一与多互即互入、重重无尽之义。
  ⑦“反过来说,若把粒子的概念推到极致,将它们视为彼此互相关联的网络,也是个问题。靴带理论不仅舍弃基本的物质“建构”观念,也不接受任何的基本贾体:法律、方程式或原则。在此理论中,字宙是各种事件相互依存的动态组织,其中任何属性都无法扮演基础的角色:所有的一切都是其他部分属性所呈现的结果,这是它们彼此关系的整体凝聚性,由此也决定了整个组织的结构。”Fritj of Capra,《物理之道》,收录于Josephson编的《科学与心智》(Paris,1980),前引文献。
  ⑧即分别心(vikalpa)。
  ⑨波姆,《整体性和隐秩序》,引自Josephson,前引文献,第453页。
  ⑩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提出原子轨域模型和波动方程式。薛丁格的波动力学把物质波表示成数学形式,建立波动方程式,这是量子力学中描述微粒子连动状态的基本定律。
  ⑾参考薛丁格《我眼中的世界》(My View of the World,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4),第22页。
  ⑿中观派: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别之一,中国传统称为空宗,因宣扬龙树菩萨的中道思想(以《中论》为根本)而得名。中观派发挥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经》空(空观)的思想,认为世上一切事物和人的认识基础,甚至包括佛法在内,都是一种相对的、依存的关系(因缘、缘会),一种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本身没有不变的实体或自性(无自性)。
  ⒀刹那(ksana):即一个起心动念之间,佛教中表示最小的时间单位。
  ⒁无尽(vo ang)和无限(vo tan)这两个词以引号呈现,因为一行禅师是暂时借用它们。
  ⒂若是不熟悉相对论的人,可能无法了解“四维连续体”(form-dimensionalcontinuum)的观念。在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之前,德国数学家闵可夫斯基(Minkowski)就已经说过,时间和空间彼此分隔的观念是虚构的,唯有时空聚合才能呈现实相。
  而相对论说,所有行进中的事物(地球上所有的石头也都与地球一起转动),只能同时在时空中呈现自身。例如,若有一架飞机从巴黎起飞到印度新德里,那么,地面上的控制人员不仅必须知道飞机的经度(x座标)、纬度(y座标)和高度(z座标),同时还必须掌握时间(t座标),才能够在整个航程中,清楚掌握飞机的位置。所以,时间(t座标)便是第四维度。
  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都是彼此关联的存在,物质的密度愈大,所呈现的空间圆周曲线就愈大。光线是由天体所发射出来,当像太阳这样巨大的物体经过时,就曾出现一道曲线,因为邻近太阳的地方,空间呈现较大的弧度。光与能量也都是物质,因为根据著名的e=mc2定律,物质与能量是一样的。这公式中的e代表能量,是物质,c则是光速。物质的呈现带来空间的弯曲本质,所以在相对论中,就不冉会出现欧几里得数学的绝对直线。
  我的心专注于森林,但树林并非是和我的心截然不同的对象。我的心与森林是一体不二的。
  不管禅观的对象是什么,都不只是终极实相的某个片段而已,实际上那个禅观的对象已包含实相本身(浩翰的整体)。
  世间每样事物都是由其他事物所组成,并包含其他所有事物。
  宇宙间的每个现象都与我们休戚相关,微渺如妻息于海底的鹅卵石,浩翰到几百万光年之外星系的所有活动,都跟人类关系密切。
  “一/多”的观念就像用来装水的桶子,只是一种描述实相的心智建构。
  当你完全活在当下,与活生生的实相深深契合时,就能够达到甚深的禅定。
  当我们谛观万物互相依存的真实面,就能很容易契入实相,看清生命所面对的各种恐惧、悲愤、希望和绝望。
  我们感到愤怒,为不公平声嘶力竭,但是却很少超越这一切混乱,以母亲看待自己的两个孩子打架般,来面对眼前的冲突纷争。
  我们必须剥除旧有将实相片段化(也就是以概念表达实相)的思惟习气,才能够穿透憎憎蔽障,直探真理的核心,因为实相是完整而无法解析的。
  时间就像空间一样,都被印上相互依存的标记,而在须臾一瞬间就包含了三世:过去、现在和未来。
  “此地”只适用于当下的“此刻”,既非过去亦非未来。这是因为时间和空间相互依存,无法独立存在。
  如果实相本身无法透过描述来理解,那么,亲证实相的工具,就必须是一颗不杂染任何观念的纯净之心。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注释3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