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品中国高僧: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十四位佛教高僧 》

智顗(陈、隋,538—597)(6)

陈后主见他讲得这么好,就想淘汰那些不好好念经的僧人,据说有一万多名,智顗知道后上书说:“调达日诵万言,不免地狱。槃特诵一行偈,获罗汉果。笃论唯道,岂关多诵?”调达就是提婆达多,据说是释迦牟尼的对头。槃特是个笨人,据说就会半句偈(按《智者大师别传注》说),但得了罗汉果位(小乘的最高果位)。陈后主听了很高兴,停止了淘汰。

后主沈后,请赐法号,智顗以“海慧菩萨”相赐。沈后很为高兴。

智顗先住在灵耀寺,后由于徒众日增而稍嫌狭隘,便移至光宅寺。光宅寺原来是梁武帝的住宅,后来为寺。其年四月,陈后主仿效梁武帝,入光宅寺舍身为奴,以表示自己对佛教的崇信。

陈后主即位时,隋文帝杨坚已灭了北周,统一了北方,南下只是个时间问题。陈后主信佛,是希望抱住佛脚。可惜已经晚了。

589年,杨坚灭陈,结束了长达四百多年的动乱局面。在中国是一大事件。其意义不亚于秦统一六国。但后世给予的关注不如秦始皇。秦和隋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快就亡了。秦十五年,隋三十年。这里面有规律吗?

智顗于陈乱时,到了荆湘一带。后往庐山,在东林寺见到慧远图像,心生感叹,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智顗后来也修净土,大概和到这里受慧远影响有关。

5

一个新的朝代开始,智顗就此和杨广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广并不就是历史上传说的那样荒淫无道,尤其是和智顗结缘时候,他还只是晋王,没有掌握全局的权力,但他力图要做一把手。要做一把手的感觉很好。

隋文帝杨坚也信仰佛教。佛教在印度兴起时,是革命的,下层反对上层的。故而一般新兴王朝都喜欢。杨广生于佛寺,由尼姑养大,自然更信佛教。他还喜欢江南,可能和他有个江南的妻子萧皇后有关。隋文帝在开皇六年(公元586年)任命他为淮南道行台尚书令,驻寿春(今安徽寿县),经略淮南,为平陈做军事上和文化上的准备。

杨广是要谋大事的,知道占领一个地方,要从文化上着手。先头部队攻下建康时,他就命人将图书封库,不得损毁。刚平陈,江南士族是要反对的,在武力镇压的同时,他看到了文化的力量。这是个聪明人。士大夫大都信佛,抓住了高僧,就抓住了士大夫的主要部分。当然也不必认为杨广这样做仅仅是出于政治谋算,他自己对宗教的信仰完全可能是真诚的。

换了新的朝代,智顗一定会有新的想法。他要做观察。审视新朝对佛教如何,能合作还是要合作的。

就在这时他接到隋文帝的敕书,说我对于佛教是相当崇信的,愿意护持佛教,并凭借佛法神力使十方众生俱获利益。由于陈王朝虐乱残暴,使百姓劳役,不胜其苦,所以我才出兵,为民除害。如今,南方安定,僧俗太平,法师你是出家之人,超脱尘世,修己化人,希望你好好地奉持佛教戒律,安于出家人的本分。你最好还是与我同心,为我服务。隋文帝当然知道智顗与陈王朝的密切关系,对于这个很有活动能力的高僧,隋文帝既要拉拢他,又要给他一点警告。这道敕文,可说是对智顗又拉又打。

杨广受封晋王,在扬州也多次致书智顗,邀其前往扬州。智顗并没有马上去,而是回信表示“我与大王,深有因缘”,但很“寡德”,让别的名僧去吧。后来又举同学,三辞不免,方才动身,于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至扬州。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杨广在金城殿设千僧会,智顗为杨广授了菩萨戒,并为之取法名“总持”,杨广也回赠了智顗一个“智者”的尊号。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智顗(陈、隋,538—597)(6)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