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品中国高僧:中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十四位佛教高僧 》

智顗(陈、隋,538—597)(8)

智顗还在当阳县玉泉山建立精舍,重修十住寺,打算住在这里不走了。

据说这里本来十分荒凉偏僻,野兽蛇暴经常出没,创寺之后,决无忧患。是年春夏大旱,老百姓都说是神发怒,智顗亲自跑到泉源呼风唤雨,使谣言自灭。

他的动静很大,引起了荆州总管达奚儒的注意。再聚法会时,遭到荆州的干涉,勒令解散。

智顗只好又给杨广写信,请杨广做玉泉的大檀越,杨广再次同意。后杨广又写信给达奚儒,请他对智者及所修玉泉寺多加关照。杨广说了话,达奚儒也不好再横加干涉,情形才转好。

6

智顗在玉泉寺四年,主要讲《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然后由灌顶记录整理成书,成为天台宗的主要经典。《法华玄义》是对《法华经》的理解,《摩诃止观》是讲禅法的。摩诃是梵文,意为大,“止”为停息,“观”是智慧。是指教理与修证两大部门,称教观二门。

看来智顗是一心要在创立宗派上做文章的,在江都,只能是杨广的家僧,所以他要离开。他在这里收了很多弟子。据说他一生造寺三十六所,度僧一万四千余人,亲传弟子三十二人。在玉泉寺就有不少。大概是他比较开心的时候,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能讲九十多天。

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二十二日,杨广入朝,行至陕州(治所今河南陕县),又遣使送去亲笔信往荆州奉迎智顗,称自己“驰仰之诚与时而积”,越来越想念了。

五月,智顗派弟子奉书报晋王,送上新建玉泉伽蓝(寺庙)图,献上相传是外国献给梁武帝的珍贵“万春树皮袈裟”。杨广收到礼物后就修书一封表示感谢,并以丰厚的礼单表示回报。文帝也敕书匾额,赐智顗创办的精舍名曰“玉泉寺”,并敬问道体,也就是身体如何。

荆州继任总管王积慌了神,急忙随即到山上礼拜,境况大为改观了。据说王积上山礼拜,见到智顗后浑身出汗、颤抖。王积身经百战,未曾怵过,此次竟会这样,令人非常不解。

杨广始终想着要智顗入江都。又三番写信派人迎接智顗,一定要见到师父。没有办法,智顗只好在595年二月到了金陵。

智顗始终不愿住进慧日道场,先到金陵栖霞寺,后又来到江都城外禅众寺。大概就是不愿做杨广的笼中鸟。面对智顗的风骨,杨广转而希望大师传授佛法。两次修书向智顗问禅法,很可能想成为智者传灯弟子,智者频辞不免,乃著《净名经疏》,此经疏是对《维摩诘经》作的注解。

七月,智顗以所著《净名经疏·初卷》奉送晋王,杨广很高兴地接受了,但他进一步要智顗授禅传灯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其后一段时间,智顗的活动受到了监视。这从他去世前写给杨广的信中可以看出。“今出期既断,法门亦绝。”不让他出去传法,法门就绝了。他很愤慨,这是信中“六恨”之一,也是人们对智顗死因猜测的一个依据。

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三月二十日,智顗致信杨广,再次请求离开江都。信中说:天台是他的终老之地,恐怕自己离死不远了。一旦不行,要弟子们把“焚烧余骨送往天台,愿得次生还栖山谷,修业成办乃可利人”。心情相当悲凉。数天后,又和杨广见面,当面告辞。杨广只有放归。

中国高僧都是大山之子,回到别离十二年的天台山,智顗无比舒畅,除了“负杖闲游”,还钻研经文。

597年八月,会稽嘉祥寺吉藏大师请智顗到会稽去讲《法华经》,智顗也拒绝了。智顗要一心在天台解经,建立自己完美的系统工程。

这次智顗应该在天台山住到底了吧。但是还不行。杨广还是不放过智顗。

果然,十月,杨广又一次派人上山奉迎,看来不下山不行。智顗预示到自己这次去江都,永远回不来了,就做了最后准备,把平日用的物件都送了人,“又画作寺图以为样式,诫嘱僧众”。在预示了自己必死之后,智顗启程,行至石门,感到身体不行,就对弟子智越等说:“大王让我来,我来了。知道我的命在这里,不走了。”

二十一日口授遗书并亲写四十六字给杨广,将其遗著《净名经疏》三十一卷交付给杨广,还嘱请杨广为南岳大师慧思作碑颂,又“乞废寺田为天台基业”,“为作檀越主”。智顗说:“此等之事,本欲面咨,未逢机会奄成遗嘱,亦是为佛法为国土为众生。”

大师在这一刻还是要为国土为众生。

然后不吃药,也不吃饭,静等时辰来到。

十二月二十四日未时,“右胁西向而卧”(面向西,右侧卧,是佛涅槃的姿势),安详入灭,春秋六十,僧腊四十。僧腊就是受戒出家后的年数。以每年夏安居结束的七月十五日为岁腊结束之日。十六日以后为新岁。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智顗(陈、隋,538—597)(8)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