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1:41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的宗教:珍藏版 》

人们要什么?(3)

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印度教的“弃绝之路”是跟在“欲望之路”后面而来的。如果人们能够顺从他们的冲动而得到满足,弃绝之念根本永远不会起来。它也不会只发生于那些在第一条路上失败的人身上——失望的情人遁入空门作为补偿。我们会同意那些不屑的人所说,弃绝对于这班人是一项救援的行为——企图对个人的失败作最好的安排。迫使我们注意聆听印度教的假设的,是那些顺利通过欲望之路而仍然发现自己在要求更多的人的见证。这些人——不是指弃绝者,而是指看不到任何值得为之弃绝东西的人——才是世界上真正的悲观主义者。因为要活下去,人必须相信他们为之活下去的东西。只要他们在享乐和成功里没有感到索然无味,他们就能相信值得这样活下去。但倘若如托尔斯泰在他的《忏悔录》中所指出的,他们不再能相信那有限的了,而要相信那无限的,否则毋宁死。

让我们讲清楚。印度教并不是说,每一个男人或女人在今生都会发觉欲望之路是匮乏的。对照着广大的时间量度,西方也熟悉印度教在编年的和心理的年代之间的区分。两个46岁的人在编年上来说是同庚的,但是在心理上来说,一个可能还是孩子而另一个则是成人。印度教徒把这个区分延伸出去应用了好几世;这一点等到我们讲到轮回观念的时候会再加以阐明。如果我们看到男男女女像几岁大的官兵和强盗一样地玩欲望游戏:虽然他们什么也不懂,死的时候觉得不负此生,而裁决说生命是美好的。但是同样的,别的人玩这个游戏也一样有本事,却发现胜利完全不足道。何以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印度教徒说,热衷的人被困在一时的新奇感中,而其他人呢,则是一而再地玩过游戏后,想要另找世界去征服。

我们可以描写一下第二类的标准经验。世界上肉眼看得见的报酬仍然强烈地吸引着他们。把自己投身在享受中,增加拥有,提高地位。但是追逐和成就都没有带来真正的快乐。有些东西他们没有得到,因而痛苦莫名。有些东西得到了也拥有了一阵子,却又在刹那间即被夺去,也还是痛苦。有些得到了也保住了,却发现(像许多少男少女的圣诞节)它们不能带来期望的欢乐。许多第一次的经验很刺激,却在一百次的时候令人生厌。每一项收获似乎都煽动了新欲望的火焰。没有什么能完全令人满足;显然地,全都随着时间而毁灭掉了。最终他们会怀疑自己被困在踏车上,要愈踏愈快去获得那愈来愈没意思的报酬。

当怀疑开始的时候,他们发现自己在叫喊着:“空虚,空虚,全都是空虚!”他们可能会想到问题出在自己一直在忙着侍候的那个小我。那么如果他们关注的焦点改变了呢?会不会可能变成一个更大更有意义的整体的一部分,而解除了生命的琐碎无聊呢?

这个问题宣布了宗教的诞生。因为就算在冲淡的意义下,可能有自我崇拜的宗教,但真正的宗教是开始于超越自我中心去追求意义和价值。宗教否定了自我可能拥有终极性。

但是这项否定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把我们带到弃绝之路上的两座路标前。第一个上面写着“社群”,是大过我们自己的明显候选人。在供养我们自己以及别人的生活上,社群的重要性是没有一个单一的生命得以支配的。那么,且让我们转过来向它效忠,把它放在我们自己的前面来优先考虑。

这一转换显示出了宗教上的第一大步。它产生了责任宗教,这是在享乐和成功之后,印度教认为的人生第三个大目的。它对成熟的人,其力量是巨大的。无数的人从一心去取变成一心去予,一心要赢变成一心要服务,不是要求胜利而是要尽己之力。负责地去做手上任何工作,变成了他们首要的目标。

印度教对那些有意服务社会的人多的是各种指导。按照不同的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详列出不同的职责。我们将在随后的段落中加以省察。在这里我们只需重复它与享乐、成功有关的说法:责任也产生显著的报酬,只不过人的精神还是没有得到满足。它的报酬需要成熟的人才能欣赏,不过只要人成熟了,这样的报酬还是相当大的。忠实地完成职责从同辈那里带来尊重和感激,更重要的是,做了自己分内的事令人有了自尊。不过这些报酬最终仍是不足够的。因为纵然当时间把社群转变成了历史,孤立的历史仍然是有限的,因之最终还是悲剧性的。其所以如此,不仅仅因为它必须终结——历史最终也会死——也因为历史拒绝被完美化。希望和历史之间永远是有好多光年的距离。人最终的善必然是在别的地方。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目录
人们要什么?(3)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