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1:3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的宗教:珍藏版 》

八正道(4)

要逐渐克服这种无知,佛陀不断指示的自我省察的程度,几乎会使我们对未来前景感到沮丧。不过,他认为必须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自由——从不自觉的、机械人似的存在解放出来——是通过自我觉识而达成的。要达到这个目的,他坚持我们要设法深刻地了解自己,细微地观察每一事物,“如它真实的那样”。如果我们保持对我们的思想和感觉持续地关注,就会看到它们在我们的觉识中游进游出,根本就不是我们恒久的部分。我们应该观物而不做反应,特别是对待我们的心情和情绪,既不谴责某些也不抓住另一些不放。还有一些较复杂的训练可加推荐,譬如:有志进修的人保持用心灵来控制感官和冲动,而不是被它们驱策。要对可怕和可厌的景象沉思默想,直到我们不再对它们感到厌恶为止。整个世界应该弥漫着亲爱慈悲的思想。

从构成一般人意识的半警觉性出发,这第七个步骤召唤求道者持续不断察觉每一项做出的行为,以及吾人意识中冒出的每一点内容。熟练的修炼者会觉察到进入睡眠的时刻,在那一刻中究竟是在吸气还是呼气。显然,这是需要练习的。除了不断练习到某种程度之外,还要特别拿出时间来做完全不能分心的内省工夫。为了这个目的所要做的周期性的完全隐退,也必须要安排在个人的时间表中。

这里是一位西方观察者对于泰国和尚练习第七步骤的描述:

他们之中有一位每天花上好几个钟点在佛寺场地上缓慢地走着,绝对集中注意在每一脚步的每一动作最细微的部分上。将这种做法带进日常生活每个单一的身体动作中,直到在理论上,清醒的心灵能够跟随进入产生感觉、知觉或思想的每一步。有一位50岁的和尚在与佛寺相连的小坟场中沉思,因为在那里他不会受到打搅。他坐着,双腿交叉一动不动,眼睛张开着,一坐就是好多小时——无论在半夜的大雨中或正午的灼热下。通常一次是两到三小时。

通过这样的修炼,一个人可以获得好些洞见:(1)任何一种情绪、思想或形象都伴随着一种身体感觉,反过来亦然。(2)吾人要分辨出在吾人心灵中出现的纠缠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构成吾人的苦。对有些人它乃是旧伤的照顾,另一些人发现自己满怀着渴望和自怜,更有一些人则觉得在大海中。经过不断地修炼,这些模式对吾人紧迫的纠缠就会松弛了。(3)每一种精神和身体的状态都是在流动之中;没有一种是坚实和持久的。甚至于身体上的痛苦,都是一连串能够突然间改变的不连贯感觉。(4)沉思者意识到,我们对于自己的心灵和身体的感觉是很少能控制的,对自己的反应一般来说也很少能够觉察到。(5)最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在精神、身体的事件“背后”并没有任何人在指挥它们。当精微的专注能力更洗练了之后,就可以清楚看出意识本身并非连续不断的。正如从电灯泡发出的灯光,开关非常快的时候意识好像是持续的,而事实上却并不是的。有了这些洞见之后,相信有一个分离自存的自我的想法就开始崩溃了。

八、正定。这里主要所牵涉的技术,我们已经在印度教的“修的瑜伽”接触过了,而且实质上也指向同样的目标。

佛陀在他晚年告诉门徒说,他第一次感受到解说意味的出现是在他离家之前,那时他还是个孩子,一天坐在一棵苹果树荫下深思着,他发现自己沉浸在日后认定是专心不乱的第一个层次。这乃是他第一次稍微尝到解脱的滋味,他就告诉他自己:“这就是到启悟的路。”正是为了回到以及深化这个经验的怀旧之情,也由于他对世间生活一般报酬的幻灭感,使得他决定把生命完全奉献给精神上的探险。结果,正如我们看到的,不单单只是一个新生命哲学的产生。它也是一种再生:变成一种不同的生物,用一种新的方式来体验世界。除非我们明白这一点,否则就不能探测到佛教在人类历史上的力量。在那株菩提树下佛陀身上所发生的事,也同样发生在每一位坚持修炼八正道到最后一步的佛教徒身上。正如一架照相机,以前心灵的焦距对得不好,不过现在却调整好了。根绝执著(痴)、渴望(贪)和敌意(嗔)三毒,我们看到事情并非我们以前以为的样子。的确,设想的任何什么都消失了,而由直接的知觉所代替。心灵安住在其真实的状态之中。

全书连载完毕。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目录
八正道(4)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