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1:39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的宗教:珍藏版 》

八正道(1)

佛陀在第四圣谛中对生命的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是医生的角度。他在开始时细心地检查令人关切的征象。如果一切平静无事,顺适得如平常我们不会去注意消化一样,也不再留心自己了,那么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我们也无须对我们生活的方式作进一步的处理了。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以我们觉得应该有的标准来看,人生之中总是创造性太少、冲突太多、痛苦也太多。佛陀在第一圣谛中总结了这些征候,并宣称生命是“苦”,或脱序。第二步就是诊断。把仪式和信仰抛开,他要追问,实际上,是什么造成这些不正常的症状呢?发炎的部位在哪里?什么是痛苦出现时总会出现,而痛苦消除时也一并消除的呢?答案是在第二圣谛中:生命脱序的原因是在tanha,或追求个人的满足。那么诊断的情况如何呢?第三圣谛是有希望的:通过克服自我对隔离存在之追求,就可以治疗疾病。接下来就是处方:这种克服要如何来完成呢?第四圣谛提供了答案。克服自我追求的路乃通过八正道。

因此,八正道就是一种治疗的过程。不过它并不是一种外在的治疗,由病人被动地接受从外面来的治疗。它不是使用药丸、仪式或恩宠的医疗法,而是一种通过训练的治疗。人们惯常为运动和职业而接受训练,不过除了少数像富兰克林(BenjaminFranklin)这种显著的例外,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一个人是无法为生命本身进行训练的。佛陀却不同意。他分辨出两种生活的方式。其一,一种偶然随意的、不反省的方式,主体被冲动和环境所驱策,有如一场暴风雨下阴沟中的一条断枝——他称之为“到处闲荡”。其二,有意图的生活方式,他称之为“道”。他提出一系列的改变、设计,要把个人从无知的、不知情的冲动以及tanha中解脱出来。八正道绘制出一张完整的进程:陡峭的坡度和危险的弧度都标明了,休息的地方也作了指示。经过长时间和有耐性的训练,八正道要把人从他所在之处提起,然后把他变成一个不同的人放下来,治好了令他残废的缺陷。“追求的人可以赢得快乐,”佛陀说,“如果他勤于练习的话。”

佛陀所说的练习到底是指什么呢?他把它区分为八个步骤。不过,这些步骤之前的准备步骤并没有包括在内,但是在他处却经常被提到,因此我们可以假定佛陀是先作了这一预设的。这准备步骤就是正确的联系。没有人比佛陀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是社会动物,每一转折都受到我们交往的“同伴榜样”的影响,他们的态度和价值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当被问到人们如何到达启悟时,佛陀开口道:“一位信仰的唤醒者出现在世界上。吾人就与这样的人相交往。”其他的指令会随之而来,不过正确的联系是非常基本的,因此需要另外一个段落来加以说明。

要驯服及训练一只野象时,一开始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跟已经训练好的一只象用轭连在一起。经过接触后,野生的那一只看到了它将要过的生活的情况,就作为一头象来说,并不是完全不相容的——也就是说,对它的期待并没有断然违反它的本性,而预告的那种情况,虽然有极大的不同,却也是可以接受的。它那被连在一起的同伴不断的、即时的和有感染性的榜样,能教它的是别的方法所不能教的。精神生命的训练也没有什么不同。未经训练的人所面对之转变,比之于野象接受训练来说,绝不小于它,而要求也不会更少。要是没有看得到的证据指明成功是有可能的,也没有不断灌输的勇气,气馁是必然会侵入的。假如(正如科学研究现在已经指出的)焦虑可以由同伴那儿传染,难道坚毅不会同样地被带进来吗?英格索儿(RobertIngersoll)有一次说,如果他是上帝的话,他会让健康而不是疾病成为传染性的;对于这一点,当代一位印度人回应道:“我们什么时候才会认识到健康是像疾病般的有传染性,德性有如罪恶一样地有传染性,快乐有如愁闷一样地有传染性呢?”按照商羯罗的说法,我们每天应该表示感谢的三件事之一,就是有圣者作我们的同伴;正如蜜蜂除非是成群的,否则无法做出蜂蜜,人类除非有得道者产生的种种自信及关切之支持,也无法朝大路前进。佛陀同意这一点。我们应该与得道者联系,与他们交谈,服侍他们,遵照他们的行径,在他们慈爱与同情的精神中耳濡目染。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目录
八正道(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