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1:4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的宗教:珍藏版 》

通过知走向神的途径(2)

隐喻多的是。其中最美丽的一个在《奥义书》中,也(完全是有趣的巧合)在柏拉图中。一个坐马车的人在他的车中,因为已经把行旅的责任交托给了御者,他就可以自由安坐车中全神关注着车外的景色。在这个景象中含着一个生命的隐喻。身体是车子。车子经过的路是感官对象。拉车的马乃是感官自身。经过修炼之后控制感官的心智由缰绳来代表。心智的决策机能是御者,那车子的主人,有全部的权威却无须动一根指头,正是那无所不知的真我。

一个瑜伽行者如果能干又勤奋,这样的反思最终就会引发出隐藏在吾人虚幻的有限我之下那无限我的活泼感受。两者会在吾人的心灵中变得愈来愈有别,使先前像水乳一般的混合会变得像水和油一般地分隔开来。那么吾人就有资格走上知识之路的第三步了!这在于将她的认同转成为那持久不变的部分。要做到这样,直接方法就是把自己想成精神,不仅只是专为这个目的而设的冥想时段中如此,在日常生活中亦复如此。不过后者要做到就不容易了。她需要在包裹于表皮中的自我和大我之间隔开一道缝,能这样做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前者想成第三者。不再想着“我在街上走”,而是想着“施碧尔在第五街上走”,并从一段距离之外来这样想象她自己,以加强这样的断定。

既非主动者,也非被动者,她面对所发生的事的方式是“我乃是见证人”。望着她那非实质性的历史就如同她任由头发在风中飘荡一样地无动于衷。正如一盏灯照亮一间屋子而并不关心屋中在进行些什么一样,经文告诉我们,瑜伽行者注视着他那原质屋中所发生的一切时,情况亦是如此。“就算是太阳,以它那全幅的温暖,也被美妙地超越了”,这一句话写在某个地方的牢室墙壁上。生命中的事件只不过是任其自由进行。坐在牙医的椅子上,施碧尔提醒自己,“可怜的施碧尔。很快就会过去的”。不过当幸运眷顾她而她万分欢喜地陶醉在赞美中时,她也必须公平地采取相同的姿态才行。

从第三者的眼光来思考自身的处境时,等于在同时进行两件事:一是把自我认同与表面自我区隔开来;二是把这点自我认同推到更深的层次,然后借由一种与存有等同的知识,使人完全转化为内心深处的那个样貌。“你即彼,除你之外,并没有另外的见者、听者、思考者或行动者。”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目录
通过知走向神的途径(2)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