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1:4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人的宗教:珍藏版 》

内在的超越(2)

但是,究竟超越的知识甚至在这种比较限定的意义下有没有可能呢?很明显,神秘主义者是以为有的。学术上的心理学并未完全支持他们,不过却相信心灵是比表面所见的有更多值得研究的。心理学家把心灵比作冰山,大部分冰山是看不到的。心灵那广大浸在水面下的底舱到底包含了些什么呢?有人认为它包含了它所经历的每一个记忆和经验,那永不休止的深藏的心灵什么也没有忘记。另外的人如荣格(CarlJung)就认为那包括了总结全人类经验的种族的记忆。心理分析对于这种精神黑暗区只能对准几个光点。谁又能说黑暗能够在什么程度下被驱散呢?

至于生命的第三种限制,就是它那受到局限的存在,为了有效地思考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问:自我的界域要如何规定?这当然不是指我们身体所占据物理空间的大小,在浴缸中所排出的水量的多寡。以我们精神的大小,亦即它认同真实的幅度来计量,应该是比较可取的。一个人与他的家庭认同,在家庭中找到他的欢乐,所拥有的也就是那么大的真实;一个人若能够认同整个人类所拥有的则是更大的了。根据这个判断准则,能够认同于存在全整体的人,是没有限制的。可是这似乎不太对,因为他们还是会死。他们关心的对象会继续下去,可是他们自己却不在了。

因此,我们对这个“存在”的问题不仅是要由所谓空间的角度来处理,还要由时间的角度来处理。我们每天的经验提供了我们这样做的切入点。严格地说,我们生命的每一时刻都是死亡;那一时刻的我死了,永远也不会再生。虽然在这个意义下,我的生命事实上只由葬礼组成,我却并不认为自己每一刻都在死亡,因为我并不把自己等同于我自己个别的时刻。我经历了它们而且还活下来了——经验它们,而不与其任何单独一个认同。印度教把这个观念更推进一步。它所设定的自我是有延伸性的,可以活过一世又一世的生命,正如我们在现世的生命可以活过一日又一日。

小孩子会因我们认为的小事而伤心。他完全认同于每一件偶发事件,不能以一生有不同片段的整体眼光来看它。在小孩子能够不再认同于个别时刻并因而长成大人之前,需要经过长期的生活。与小孩相比我们是成熟的,但与圣人相比我们就是孩子。跟三岁的孩子把冰淇淋球掉落地上一样,不能够以整体的眼光来看我们自己,我们的注意力也只盯在现世生命上。假如我们能够完全成熟的话,我们就会由一个比较大的框架来看这一世的生命,其实人如能这样,就永不会终结。

这乃是印度教对人的情况估量的基本观点。我们已经看到心理学使我们熟悉的一项事实,就是我们自身远比我们猜测的更丰富。正如18世纪欧洲对于地球的看法一样,我们的心灵有自己的黑暗非洲、蛮荒的婆罗洲、亚马逊盆地。它们那巨大的幅员继续等待着被探测。印度教看心灵所隐藏的陆洲是伸展到无限的。它们在存在上是无限的,在意识上是无限的,在它们之外没有任何东西还是未知的。在欢乐上也是无限的,因为再没有跟他们相反的东西来损坏其福祉了。

印度教文献中到处都是比喻和寓言,想要借此唤醒我们注意那潜藏于生命深处的珍贵领域。我们像是失忆的国王,衣着破烂地在自己的国家中流浪而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或者像一只与母亲失散了的小狮子,被羊养大了习惯吃草和作羊叫而假定自己也是一只羊。我们像是一个恋人一样,在梦中绝望地寻找着自己的爱人,却不知道她一直就在自己的身边。

我们完整的“存在”被觉识之后是什么样子,要描述它就像对生来就瞎眼的人描述日落一般不可能;这种觉识必须靠自己亲身去体验。不过,那些已经体验过了的人的传记给我们提供了线索。这些人比较聪明,他们有更多的力量和快乐。他们似乎是比较自由,这并不是说他们到处打破自然的规律(虽然他们时常被说成具有这种能力),而是说他们似乎不为自然秩序所局限,是安详的,甚至是容光焕发的,是天生的和平制造者,他们的爱向外流注,对任何人都不例外。跟他们接触会令人坚强、净化。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目录
内在的超越(2)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