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正在阅读:《 淡定的人生处处禅 》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2)
心是由八识组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包括了明了意识、散乱意识、睡眠意识以及定中意识。阿赖耶识是根本心识,是前七识的综合体系,它包括业力、信息和种子三大部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宇宙的一切物质、生命及精神等所有现象,都以种子的形态储存在阿赖耶识之中。
在一切种中,是因,也是信息;是果,也是能量,如果说信息即物质,那么因果不灭,也正是信息与能量不灭。西方心理学借鉴了佛学的很多观念,将人的意识分为显意识与潜意识,但永远难以懂得禅定的智慧。
道悟禅师问:“观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哪只是正眼?”云岩禅师答:“你睡觉时枕头掉了,不睁眼也能抓回来,请问你用哪只眼去抓的?”道悟禅师遂道:“我懂了,遍身是眼。”云岩师一笑:“你只懂了八成,应该说通身是眼。”“遍”与“通”一字之差,却横跨了分别意识与无分别智那道鸿沟,心之深广由此可见一斑。
经常有人找觉真法师指点迷津,其中一个常见问题是:“破戒了怎么办?”对居士来说,一边发心学佛、一边持戒不严是常见现象。法师说:“破戒了,可以忏悔、改正、消除,破戒不可怕,可怕的是破见!”见,就是从善拒恶、知因识果的人间正见,只要一个人还有惭愧心和感恩心,就始终抱有成佛的机会和动力。觉真法师在《心的大学》一书中讲:“只能面对幸福、不能面对苦难的人,一定活不长久;即便活着,也活得不开心不耐烦,这样子很危险!”
照
因为问的人多了,所以不得不说,偏偏学佛这件事是不可说的,往往一说就错。
对任何学佛的人来说,皈依三宝是最基本的前提,宗教与道德根本的差别在于:是否依止于生命本身。在这个问题上,是一点含糊都不能有的。所有人,无论是佛陀还是初发心的居士,都有两个共同之处:都要经过凡夫到菩萨再到佛的过程;每个生命的如来藏里,端坐的都是佛。
现在有学佛和拜佛两种人,学佛的人是为求得真正的解脱而自我求证;拜佛的人大多是为某种依止,或求得现世的回报。在现实中,有思想的人去学佛的多,汲取一些智能的营养;文化程度不高的人或发了大财的,往往有庙必拜,也算是花钱买心安吧。
占社会大多数的衣食有靠的中产阶层人士,很多都读过几本佛书,佛言佛语的能说一阵儿,进得庙堂也会拜一拜,可在骨子里对佛学仍有质疑,即使认为信佛不算是迷信,总是觉得缺点什么科学依据吧。
日本是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只要是人家的好东西,通通先拿过来,来个全盘模仿再说,然后消化为自己的东西。我对德川家康、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是相当的敬服,现在的日本已经太少英雄主义,而变成一伙“威尼斯商人”。
事实上,日本人最为受益的是唐密的传入,他们将禅生活化、制度化、宗教化,整个日本社会的思想文化及其制度框架,才算完整的搭建起来。日本的那些剑道、茶道、武士道,最受用的是中产阶层,这些有形的规矩,使他们的身、口、意能够简单地统一起来,既使整个民族的文化能够协调,也让个人的生活中规中矩,而这正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不立规矩,难成方圆,如果中国的中产阶层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合乎于道,求乎于心”,那么现在社会这种浮躁虚伪的状况,才可能得以慢慢改变。
对我们这些发心较晚的在家人来说,学禅也好、学密也好、持咒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要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在世的事情处理好了,出世的因缘才会深厚。太虚大师和净慧法师等极力弘扬的生活禅,应该也有这个意思。
有一本书上说,修行修的是身、口、意,从最简单的去做,如果我们身体端正、言语谨慎、态度恭敬,且对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如此,那不就是在修行了吗?我对那些不做家务、满世界乱跑、整天佛言佛语的居士始终不大理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2)
正序 倒序
- 1. 化古开今有前途
- 2.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1)
- 3.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2)
- 4.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3)
- 5.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4)
- 6.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5)
- 7.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6)
- 8.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7)
- 9. 定:无忧亦无怖(1)
- 10. 定:无忧亦无怖(2)
- 11. 定:无忧亦无怖(3)
- 12. 定:无忧亦无怖(4)
- 13. 定:无忧亦无怖(5)
- 14. 定:无忧亦无怖(6)
- 15. 定:无忧亦无怖(7)
- 16. 定:无忧亦无怖(8)
- 17.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1)
- 18.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2)
- 19.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3)
- 20.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4)
- 21.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5)
- 22.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6)
- 23.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7)
- 24.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8)
- 25.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9)
- 26.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10)
- 27.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11)
- 28.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12)
- 29. 禅:一花一世界(1)
- 30. 禅:一花一世界(2)
- 31. 禅:一花一世界(3)
- 32. 禅:一花一世界(4)
- 33. 禅:一花一世界(5)
- 34. 禅:一花一世界(6)
- 35. 禅:一花一世界(7)
- 36. 禅:一花一世界(8)
- 37. 禅:一花一世界(9)
- 38. 禅:一花一世界(10)
- 39. 禅:一花一世界(11)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