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佛教界而言,200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三颗如启明星般璀璨的高僧先后往生:农历正月初六,吴立民居士;农历正月初九,圣严长老;农历二月二十三,佛源老和尚。在《禅》第二期,净慧长老对三位大德深切哀悼,分别写了十首诗,其中不乏“声声法鼓声声泪,哭罢庞翁哭老僧”的句子。
大陆很多知识分子接触佛教,开始都是当做知识来学习的,我个人觉得,南怀瑾先生和吴立民先生介绍的佛学思想最通俗、最系统,我从喜欢到皈依,固然离不开净慧师等高僧的示缘,而吴先生那些精辟的讲座和书籍同样助缘很大。
我们了解一下吴先生关于儒释道相比较的看法:
儒释道是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它们之间有无相通之处呢?最高级智慧之间的比较是很困难的,吴信如先生举了一个“不可说”的例子。《论语》里讲这么一件事,孔子对弟子说:“予欲无言。”弟子一听就急了,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讲是可以的,但这里讲的不是常道;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留下三藏十二部共二百多卷,最后他全不认账了,他说:我一个字也没说,你们要是说我说了,那是诽谤我。
三位祖师爷,一个说累了不想说了,一个说的不是一般人能听懂的,一个压根儿都不承认说了什么,显然,儒释道三家都碰到了可说不可说的问题。
三家法性上是同一的、圆融的,但法相上确实有差别。从圆融上讲,说不出哪个比哪个高明,但从差别讲,确实有高明的。三家层次境界,又同又不同:儒家讲养生送死,道家讲长生不死,佛家讲了生脱死。这就像南方人都喜欢吃辣椒,贵州人说不怕辣,四川人则辣不怕,而湖南人是怕不辣。
用中观理论来看三家的学说,是有意思的。比如,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讲中,儒家讲“执中一贯”,道家讲 “守中抱一”,佛家讲“中道一实”。儒家讲“吾善养浩然之气”功;道家讲炼丹,是丹功;佛家讲修定,是定功。这都是就三家内在修养方面来讲。
外化来讲,又有所不同,儒家讲世界大同,道家讲天下一家,佛家讲人间净土。在内证外修的结合上,儒家讲内圣外王;道家讲功行圆满,三千行满,八百功成;佛家讲二世圆融,世法出世法圆融。
三家圆融,但又不妨碍各自独立性;三家差别,但又不妨碍三家圆融性。
生活理想
修证方法
中道见
功法
内证外修
外化
儒家
养生送死
存心养性
执中一贯
气功
内圣外王
世界大同
道家
长生不死
修心炼性
守中抱一
丹功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3)
正序 倒序
- 1. 化古开今有前途
- 2.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1)
- 3.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2)
- 4.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3)
- 5.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4)
- 6.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5)
- 7.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6)
- 8. 淡:一句弥陀作大舟(7)
- 9. 定:无忧亦无怖(1)
- 10. 定:无忧亦无怖(2)
- 11. 定:无忧亦无怖(3)
- 12. 定:无忧亦无怖(4)
- 13. 定:无忧亦无怖(5)
- 14. 定:无忧亦无怖(6)
- 15. 定:无忧亦无怖(7)
- 16. 定:无忧亦无怖(8)
- 17.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1)
- 18.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2)
- 19.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3)
- 20.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4)
- 21.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5)
- 22.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6)
- 23.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7)
- 24.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8)
- 25.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9)
- 26.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10)
- 27.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11)
- 28.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12)
- 29. 禅:一花一世界(1)
- 30. 禅:一花一世界(2)
- 31. 禅:一花一世界(3)
- 32. 禅:一花一世界(4)
- 33. 禅:一花一世界(5)
- 34. 禅:一花一世界(6)
- 35. 禅:一花一世界(7)
- 36. 禅:一花一世界(8)
- 37. 禅:一花一世界(9)
- 38. 禅:一花一世界(10)
- 39. 禅:一花一世界(11)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