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4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淡定的人生处处禅 》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3)

佛教界而言,200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三颗如启明星般璀璨的高僧先后往生:农历正月初六,吴立民居士;农历正月初九,圣严长老;农历二月二十三,佛源老和尚。在《禅》第二期,净慧长老对三位大德深切哀悼,分别写了十首诗,其中不乏“声声法鼓声声泪,哭罢庞翁哭老僧”的句子。 

  大陆很多知识分子接触佛教,开始都是当做知识来学习的,我个人觉得,南怀瑾先生和吴立民先生介绍的佛学思想最通俗、最系统,我从喜欢到皈依,固然离不开净慧师等高僧的示缘,而吴先生那些精辟的讲座和书籍同样助缘很大。 

  我们了解一下吴先生关于儒释道相比较的看法: 

  儒释道是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它们之间有无相通之处呢?最高级智慧之间的比较是很困难的,吴信如先生举了一个“不可说”的例子。《论语》里讲这么一件事,孔子对弟子说:“予欲无言。”弟子一听就急了,子贡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讲是可以的,但这里讲的不是常道;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留下三藏十二部共二百多卷,最后他全不认账了,他说:我一个字也没说,你们要是说我说了,那是诽谤我。 

  三位祖师爷,一个说累了不想说了,一个说的不是一般人能听懂的,一个压根儿都不承认说了什么,显然,儒释道三家都碰到了可说不可说的问题。 

  三家法性上是同一的、圆融的,但法相上确实有差别。从圆融上讲,说不出哪个比哪个高明,但从差别讲,确实有高明的。三家层次境界,又同又不同:儒家讲养生送死,道家讲长生不死,佛家讲了生脱死。这就像南方人都喜欢吃辣椒,贵州人说不怕辣,四川人则辣不怕,而湖南人是怕不辣。 

  用中观理论来看三家的学说,是有意思的。比如,儒家讲存心养性,道家讲修心炼性,佛家讲明心见性。讲中,儒家讲“执中一贯”,道家讲 “守中抱一”,佛家讲“中道一实”。儒家讲“吾善养浩然之气”功;道家讲炼丹,是丹功;佛家讲修定,是定功。这都是就三家内在修养方面来讲。 

  外化来讲,又有所不同,儒家讲世界大同,道家讲天下一家,佛家讲人间净土。在内证外修的结合上,儒家讲内圣外王;道家讲功行圆满,三千行满,八百功成;佛家讲二世圆融,世法出世法圆融。 

  三家圆融,但又不妨碍各自独立性;三家差别,但又不妨碍三家圆融性。 

  生活理想 
  修证方法 
  中道见 
  功法 
  内证外修 
  外化 
  儒家 
  养生送死 
  存心养性 
  执中一贯 
  气功 
  内圣外王 
  世界大同 
  道家 
  长生不死 
  修心炼性 
  守中抱一 
  丹功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3)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