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淡定的人生处处禅 》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10)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精进以持戒为第一。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留众以老成为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语言以减少为直截。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学问以勤习为入门。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老死以无常为警策。佛事以精严为切实。 

  待客以至诚为供养。山门以耆旧为庄严。 

  凡事以预立为不劳。处众以谦恭为有理。 

  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 

  ——百丈大智禅师 

  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和尼泊尔地区,那里的僧人穿着庄严、手持饭钵,以化缘来传法。 

  佛法东传中国后,产生了两个问题,一则,印度的僧人晚上住在大树下或洞穴中,在印度,这种方式据说比待在屋内还要舒服。但在中国,尤其是北方地区,这样做身体是吃不消的,即使在南方,长达数月的梅雨天气,也使人很难在野外留宿;二则,中国人与印度人的文化不同,印度的家庭把供养僧人视为当然,是为自己消业的一种功德,而大多数中国人不喜欢向人家伸手讨饭这种方式,视为一种耻辱。因此,中国的禅学大师留意改革,百丈禅师更是提出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师父们为了方便修行,除了有时候托钵化缘,大多数时间是待在寺院内,而寺院往往建在风水绝佳的丛林中,一方面,自食其力;另一方面,勤习擅修。政府的很多高官和文人,都喜欢到寺院中向师父们讨教,过去的官员都是“学而优则仕”,僧人是他们最好的朋友与辩论对手,王维、白居易、苏东坡莫不如此。 

  其实,师父们往往都是当时社会精英的精神导师,修行不仅使人精神得到升华和解脱,而且十分有益于健康。当然,每天大量的香客进进出出,也为寺院提供了一定的收入来源,使百姓大众找到精神寄托,是寺院的另一种重要功能。 

  丛林大了,问题也就多了。过去的重要寺院,仅僧人就多在千人以上,如何解决丛林的管理问题,可以说是佛教的一大创造,是中国禅师智慧之集大成。百丈禅师的《丛林生活守则二十条》,是丛林生活的最基本守则。 

  其实,寺院规矩非常大,也非常多,衣食住行乃至日常的点点滴滴几乎都有章可循、有戒可依。僧人们把这些当成修行的一部分。香港的觉真师父有一次深夜过马路,虽然路上空无一人,他还是选择等待绿灯。他解释说:“守规矩是生活的一部分,在什么情况下,我也不能闯红灯,因为佛教本身是一个大品牌,香港的僧人也是一块招牌,而我自己也是一块招牌呀!”对于这“二十条”,我和人探讨过多次,每次的体会都有所差别,说明理解也在不断深化。 

  “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所谓“无事”,并不是说没有是非、安安稳稳就是好的,而是指较高境界的“无为”,正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说,从工作到生活、个人到集体,任何事都形成严密的处理方式、注重流程中每一个细节后,就能做到“无事”,这也是公司管理的最高境界,所有事都做到位了,自然就会“兴盛”了。不知道大家注意观察过没有,在五星级酒店内,很少能见到服务人员在忙前忙后,但一旦你有需求,就会马上得到服务,比如说五星级酒店的总机,响一声一定会被接线,烟灰缸里的烟头不会超过两个,这就是酒店内的“无事”——是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流畅的运行方式所保障的“无事”。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修”指“修正”,“行”是“身、口、意”三方面的行为举止。所谓“修行”,就是对照佛菩萨的行为来修正自己。所谓“念佛”,是修行方法之一,通过定心神、念佛号,与创造生命的造物主进行精神联系,使自己的心身与佛同在,尤其是在睡觉前和醒来后这两个时间段,称颂佛号会使自己受益无穷。这种修行方法最为简单,被视为当代修行法门中最稳当的一种。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法:勇猛能精进,摄心常在禅(10)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