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麻子——禅宗的秘密
麦克水一年前送过我一本《花出青嶂》,说是把千年以来的禅宗公案全部破解。由于心生疑惑,对书中除了“鸟啼青嶂险,花落紫衣香”一句外,并无深刻印象。月前去海南带了此书,细细读来,大受启发,就像北大由量子物理转行经济学的陈教授一样,作者赵跃辰为物理海洋学博士,而且竟是网络上鼎鼎大名的“王二麻子”。
赵是1988年开始学佛的,当时他自视甚高,认为没有什么是学不会的,一位同学就跟他打赌:“我有一本书,你半年时间能看懂,我就服你。”书很薄,但读后发现,书上的每个字都认得,组成的句子也明白,可就是不理解什么意思,原来那是本《法华经》。就这样,他在留美前开始了学佛,过去后更加如鱼得水,禅密双修。
美式的自然科学训练,使其难以忍受佛学界不少的胡诌八扯,于是他写起了网络文章,随手落款“张三李四王二麻子”,到国内就简写成了王二麻子,赵自己倒是乐见其成。
公案是古代衙门对未结案件的统称,后来被禅宗借用,《五灯会元》及《碧岩录》等集结评唱中,有不低于一千五百则的外人难以理解其言行的禅师故事。现在社会上,言必称禅、口不离玄。大体上禅分禅定、禅宗两种情况,前者是印度佛教的修行方法,调息住心,修小乘之罗汉果位;后者源于达摩、成于慧能、立于百丈,是汉地大乘的丛林制度,核心即是公案,里面的问答因没有逻辑而神秘难解。赵却另辟蹊径,像解方程式一样,先把问题拆解掉,再去说道理,他在书中写道:“公案可以有很多正确的回答方式,但这些回答都有内在共同关键点,具备内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一个类似的数学例子是,N个方程式有N+1个未知数,此时解有无穷组,但是所有的解都被约束在一条直线上。这就是内在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比如著名公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有几十种回答,他的破解是:“这是问的过去祖师的意。这个意,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在提问的学人心中出现,实质就是:现在心识流注在对过去进行攀缘。由于问题完全虚妄,所有禅师的回答都是断然阻止其妄想,同时相机将心引导回眼前事物上,即现行的心识流注。”这样一来,借口不说的、劈头便打的、装聋作哑的等种种,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受《聪明的一休》等影响,人们习惯把公案当做脑筋急转弯,其实大谬。唐宋诗词、禅茶一味,很多是禅意某阶段的过渡方便,而非禅宗宗旨,就像高台跳水先练习蹦床一样,用意是将复杂的系列动作分解开来,作为导引而已。历来禅都是“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的,但作者赞成范寿康教授的话:“禅的宗旨就是超越一切相对。”
我们周围充满了二元对立,禅宗将自己作为能动的一方,简称“能”;将被自己认知的一方,简称“所”。能所对立表现在心与境上,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之根尘相对,“扯脱”和“夺所”即为千年以来最基本的两种导引方法。“参话头”则是宋代以来临济宗对禅宗发展的最大方便。
很多人质疑沩山禅师“见过于师、方堪传授”,认为这是导致禅宗式微的一个原因。其实,这与博士相似,写论文并非要创建一个学科,各方面都得强过自己导师,而是达到独立研究的程度,在论述手段上有所创新即可。但在一个文化体系中,资源、含量及表现方式都是有限的,“饱和效应”才是造成禅宗衰落的重要原因。
作者用笑话方式讲:“学佛如何入门呢,当然是要读经。哎呀,经实在难懂。那就先读论。论呢,更加难懂,那我听祖师对论的讲解。还是不行,那就找个师父吧。找谁呢,这得由我决定……”这段话被网友指责为误人慧命,我觉得此语才荒唐。王二麻子并非圣贤,不过讲的是中观,你总要以中观相待吧。诚如师父所说:“车不走了,您是打牛还是打车?”
善哉
有一个寺院的方丈,经常出入一些世俗交际场所,结交了不少江湖人物。有人很有异议,他却说:“我自调心,关他何事?”他讲法非常精彩,连其它寺院的弟子也跑过来听,那里的主事师就到官府告状,师父却不以为然:“没关系,自己心中清明就好,可悲的是那些浑浑噩噩的众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