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6:33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淡定的人生处处禅 》

禅:一花一世界(9)

在二人游玩途中,佛印禅师礼拜一座马头观音,东坡请教道:“既然观音是我们礼拜的对象,那为什么他也挂着念珠,观音大士合掌所念的又是什么呢?”禅师答道:“问你自己!”东坡不解:“我又哪里知道呢?”禅师再道:“求人不如求己。”东坡终有所悟,恭敬地礼拜观音菩萨。

  某次,苏东坡微服求见玉泉寺承皓禅师,开口就说:“久闻大名,请问如何是禅?”承皓师反问道:“敢问尊官贵姓?”东坡答道:“姓秤,乃秤长老有多重的秤。”禅师一声大喝,说道:“这一喝有多重?”东坡无言以对,只好礼拜而去。

  苏东坡晚年经常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他深有感悟,挥笔写了三个著名的偈子:

  参禅前: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时: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悟道后: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敲出来的庙

  每个博主都有这样的感受:博客能坚持写下去,主要是有一个圈子在支持和鼓励。最近不少朋友说,很喜欢博文下边各式各样的留言,博主的回答也挺好玩。其实,都是兴之所至、所问所答,但有些问题也采取某种遮诠方式,比如有朋友问:“什么是心?”我只有反问道:“什么不是心?”

  《华严经》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的问题是佛学的核心智慧,是与一切宗教及学问的根本分别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的世界,也可叫“色”,色是与他的心相“关待”的,或者说相对应的,而我们的大千世界都是佛菩萨的心形成的,只是不同的生命,所见的境界和现象不同而已。

  达摩祖师曾有个偈子:“心心心,难再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这里的“心心心”,应该指的是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既然“心不可得”,又如何去寻?有一种基本方法是由“相”入手,心相为四:生、住、异、灭,去妄返真、明心见性,则法门多矣。祖师又云:“我只求心,不求佛。”此语为历代禅师信守奉行。

  因为我也弄不明白,所以说半天,还是些似是而非的话。当然,如果按照《入中论》阐释的道次第去修行,成佛的过程很清楚,方法也很明白,能否登地,那要看个人的精进和缘法了。说到这里,想借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里讲过的一个小故事,或许更说明问题。

  民国时期,钱先生在苏州近郊登山漫游,借住在山顶一处较新的大寺院,油灯下与方丈一番攀谈,才知这寺院原来是他亲手创建的。当年方丈脱尘出家后,跑到森然的山顶,深夜独坐,紧敲木鱼,声声清彻,山下乡民大为惊异。待到清晨,纷纷来看究竟,见是一位师父,就供养了许多食物和水。

  不料,和尚还是不理不睬,照旧夜夜木鱼声震天,众人越发奇怪,口口相传,十里八乡都惊动了。商议之下,不仅供每天的饮食,还给他盖了一座草屋,以避风雨。和尚依然端坐山头,把木鱼敲得越发响亮,村民们更加尊崇起来,开始筹款给他盖寺庙,日久天长,终于形成了今天的规模,也护佑了这一方水土。

  我认识很多创业的老板,赚钱也好、赔钱也罢,大家最想实现的一件事是:把心中的蓝图或梦想变成现实!比如,从征地到设计、从建设到管理,站在自己大厦顶层看下去,那是他一生的作品;还有把剧本拍成电影、把策划变成金钱,都是人生意义的飞跃。心,支配着我们;心,结合着生命,创造了这个世界。前几天,我感动于《木鱼敲出来的庙》的故事,写了一首《登顶》的小诗:

  花稀树寥落,牵绊渐不多;临顶心愈平,云淡景自阔。

  富人的定义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禅:一花一世界(9)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