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21:4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佛道养生术 》

止观坐禅法(2)

“止观”一词,又有“定慧”、“寂照”、“明静”等名,梵文音译为“奢摩他”或“毗婆舍那”。

拆开来解,“止”为停止、止息妄念,属于佛学中的空门、真如门,缘无为之真如而远离诸相;“观”为达观,殄灭烦恼,属于佛学中的有门、生灭门,缘有为之事相而发达智解。为此,“止”和“观”两者,在次序上,应“止”在前而制伏烦恼,“观”在后而断却烦恼。

由于“止观”之法历来为佛门所重视,所以佛经对此作解的很多,如“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无明即明,不复流动,故为止;朗然大净,呼之为观”,“观如灯,止如密室”等等。

《小止观》则对“止观”解说得更为详尽,书中起首就云:“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大乘义章》第十也说:“止者,外国名奢摩他,此翻名止。守心住缘,离于散动,故名为止。止心不乱,故复名定。观者,外国名毗婆舍那,此翻名观。于法推求简择名观,观达称慧。”

徐有武绘《智大师坐禅图》

在佛门中,向有“三种止观”的说法。原来“止观”之法,当年由隋朝智大师从老师慧思处传受而来,此后发扬光大,成为天台宗僧人的必修要法。三种“止观”为:第一,“渐次止观”。由于这种修习之法先持戒,再修禅定,再修实相,一路初浅后深,由浅入深,好比上楼梯一样,所以名为“渐次”,其法见载于智大师所著《禅波罗蜜》十卷。第二,“不定止观”。此法前后互换不定,犹如把金刚石放在太阳底下,现像不定,所以传受此法,大多因人施教,依照众生根器不同,或前浅后深,或前深后浅,或浅深事理渐顿不定,著作有智大师《六妙门》一卷。第三,“圆顿止观”。由于其法“初后不二,如通者之腾虚空,自初缘实相而行解共顿”故名,为此智大师撰有《摩诃止观》十卷。

此外,佛门并有“止观四本”的说法。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释元照《小止观》序说:“一曰圆顿止观(即《摩诃止观》),大师于荆州玉泉寺说,章安记为十卷。二曰渐次止观,在瓦官寺说,弟子法慎记,本三十卷,章安治定为十卷,今《禅波罗蜜》是。三曰不定止观,即陈尚书毛喜请大师出,有一卷,今《六妙门》是。四曰《小止观》(又名《童蒙止观》、《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即今文《小止观》是。”

佛书认为,修持者若能依“止观”之法修性,成就“定”、“慧”(即“止”、“观”)两法,那就非但“自利利人,法皆具足”,“安心免难,发定生解,证于无漏之圣果”,并且“四百四病自然瘥除”,“必无众病”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止观坐禅法(2)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