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21:4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佛道养生术 》

六妙门坐禅法(5)

(五)还

“还”是还源。智大师对“还”这样交代道:“还亦有二,一者修还,二者证还。修还者,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折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已谢,不能生观。若言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是名修还相。证还相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是名证还。行者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两边故。尔时当舍还门,安心净道。”其修还、证还之法如下。

1.修还

我们既然用心来审观呼吸出入之息,就有能观的心智和所观的意境。然而,心智与息境都是相对而存在着的,并非绝对的有,故而,这时“当知观心本自不生”,如若这样,便就“境智双亡”,修成“还源之要”了。

2.证还

能观的心智由心而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所谓“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蒋维乔居士认为:“心的生灭,一如波浪,不是真心。应观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无观心也就没有观境,境智双亡这叫‘证还’。既证已,尚存一还相,应当舍还修‘净’。”

(六)净

“净”为澄净。智大师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净亦有二:一者修净,二者证净。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净;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证净有二:一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三界垢尽,故名证净。”

1.修净

坐禅到此,不起妄想,不起分别,心里清静得没有丝毫渣滓杂念,名为“修净”。

2.证净

心慧相应,真心显露。这种真心,并不是想象中有个真心,而是坐禅坐到一定程度,一种心垢全无、一尘不起的高级境界。

以上数、随、止、观、还、净,就是“六妙法门”的全部修习内容。关于这里的“止”、“观”法门,虽然和上篇《止观坐禅法》中的“止”、“观”名称相同,但其实际意义却颇有所出入。因为《止观坐禅法》篇中的“止”、“观”,重点偏重在息的方面。话虽如此,两者最终还是殊途同归,达到凝寂其心,身心泯然入定,同证无上“涅槃”。

在整个“六妙法门”修习过程中,“数”和“息”为前功,“止”和“观”为正功,“还”和“净”为修习的归结。为此,蒋维乔居士总结“六妙法门”道:“因此六门中间,以止为主,观只是帮助这个止,叫它了了分明,然后能够得到还与净的结果。”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六妙门坐禅法(5)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