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21:4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佛道养生术 》

六妙门坐禅法(4)

(三)止

“止”为止息泯心。智大师有云:“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是名修止。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行者是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观分别。”其修止、证止之法:

1.修止

随息纯熟之后,意念不必随着呼吸的出入,也能凝然寂然,纤尘不生,这时就已进入修止境界了。

2.证止

修止之后,全然忘却物我,身心泯然入定,由于这时已经进入坐禅的高度入静状态,所以就为下一步的修“观”奠定了基础。蒋维乔居士说:“用功到这地步,学者应知定境虽好,仍须用心光返照,令它明了,不着呆于止,这时应该修‘观’。”

(四)观

“观”是观息,智大师所述观息之法为:“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修观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别,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观。证观者,如是观时,诸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观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折,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其修观、证观之法如下。

1.修观

经过“止”的修习,坐禅者已止息泯心,进入高度的入静状态,这时于定心中起“慧分别”,细细默观微细的呼吸出入,犹如空中的风,而身体的“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则也好比芭蕉的不实一样。这样一观,身息两者都了无实在,这就进入“修观”境界了。

2.证观

修观之后,感到呼吸出入,周遍毛孔,这时心眼开明,洞见周身皮肉、筋骨、脏腑,以及诸虫等内外不净,刹那变易,从而心生悲喜,彻底破除人世间的种种颠倒妄见。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六妙门坐禅法(4)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