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9
15:47
评论

您正在阅读:《 光明大手印 》

清净三业(1)

若复有众生,三业不复生,

六尘亦不见,静久功亦深。

心性长恒一,寂然世间心,

此心大自在,得果阿那含。

如果有一种众生,他身不造恶业,口不造恶业,心不造恶业,三业都清净了,对红尘中的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也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就是说,红尘中的一切再也不能干扰他宁静的心了。经过了前三个次第的苦修,他已证得了斯陀含果,但他仍然在精进地禅修。因为他并不以证得二果罗汉而感到满足,他向往的是超脱六道轮回。于是,他息灭了心智,忘记了身体,苦苦地修行着。在日复一日的禅定中,他变得越来越宁静,这宁静持续得越久,他的禅定功夫就会越深,他的心性也变得恒长专一。他觉得,自己似乎慢慢地品到了“主人公”的味道,因为,他的心不会忽而被这个牵着走,忽而又被那个拉着走了,他因此而感受到一种自主。这种自主并不是一种固执与封闭,而是洞察世情之后的主动选择。他觉得自己并不排斥一切,而且他确实也没有排斥一切,但一切却又无法在他的心里留下痕迹。这样一来,世间的诸种行为和思想就很难束缚到他了。他的身体虽然仍在座上禅修,但他的心灵却感觉不到一点点的桎梏与疲惫,反而,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在,他觉得这应该就是一种大自在。这种自在,就像大海般的,淡然,博大。这份大自在持续得越久,便越为牢固。有一天,他就会证得阿那含果,也即三果罗汉。

不过,阿那含果仍然不是究竟。因为证得阿那含果的罗汉,虽然死后不会回到欲界,但他们仍需到色界或者无色界去,在那边入涅盘,也就是说,他们仍然有没有放下的执着,他们与涅盘之间,仍然隔着一个“中转站”。

寻找警觉与放松的契合点

心静非如石,定中有光明。

反省并观照,警觉且放松。

经典中将“正念”归纳为两种含义,第一种就是世俗意义上的善念、善标准,第二种就是出世间层面的东西,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正念,它主要指的是修习大手印时的正念,是对明空之心的忆持和安住。

你安住于心灵的那份宁静空寂,不动不摇,但你不是像石头一样,不思不想。你也思想,而且对自己接触的一切都有着敏锐客观的觉知,但这份觉知是一种不生执着纠缠的妙用,是一种毫无机心、贪念、偏见的直感,是一种空性智慧光明,它不是肉眼可见的那种物理光明,它无法照亮物质意义上的空间,但它能点亮你心灵的暗夜。也就是说,它能让你看清世界的真相,不纠结其中,也不再受到蒙骗。

不但要安住于极致的宁静,你还要保持一种敏感的觉性,并且用这份觉性观照你的内心世界。什么是真正的观照?用空性智慧的眼光,像旁观者一样看着你的思想、行为,看看它们是否如法,看看它们是否能反映出你对“万物都是虚幻无常的,没有永恒存在的自性”这一真理的了悟,看看自己有没有执幻为实、生起执着,因为这客观的“观”,便有了智慧的“照”,这便是观照。你也要时时反省自己当下属于什么状态,有没有一丝的昏沉、放逸、散乱?要时时注意,切不可有一时的放松。因为你一旦放松,产生了安逸散乱或昏沉之心,就会丢掉正念,丢掉明空。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要以一种非常紧张的精神状态来面对自己的生活,果真如此的话,你又会发现,自己压根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那种极致的宁静当中,你会下意识地压抑自己的念头,想要以这种方式来恢复宁静状态。通过压抑得到的宁静,当然不是真正的宁静。那种石头般的不思不想也是错的。这种“静”就像一潭死水,毫无鲜活的生命力,也无法生起妙用。你要时刻忆记无常的真理,心里才能保持一份坦然,因为坦然而不生执着,从而进入并安住于真正的宁静。这份坦然,才是真正的放松。

如果你能把握好放松与警觉之间的“度”,踏准真心的“节奏”,也就找到了修行的诀窍。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清净三业(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