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3:31
评论

您正在阅读:《 禅说庄子(三)大宗师 》

40.转自己归山河国土

"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不管你是藏大藏小。我们去年学方孝儒的《深虑论》,总结了历朝历代的经验教训。秦始皇总结了周代的经验教训,觉得封建制不好,行郡县制,行郡县制没几天江山又玩垮了。刘邦呢,觉得郡县不行,所以封建、郡县并行。封建、郡县并行到了汉景帝,又引起了七王之乱,到了汉武帝又用"推恩制"来削藩。最后呢,还是郡县制,这一下子就延续了两千多年。

但是汉朝的经验到了曹操、曹丕时代,又觉得没有对,又给他改过来。他这一改,司马氏就把曹家弄下来了,结果搞成五胡乱华,这一乱就差不多四百年。从黄巾起义到唐太宗贞观之治,差不多四百多年,中国就乱了四百多年。到了唐太宗,我们看《贞观政要》,觉得好不得了啊,简直把一切漏洞都堵死了,国家应该能长治久安了。结果呢?钻出来个武则天,还钻出杨玉环、安禄山,当然这儿就冤枉杨玉环了,反正还是没有弄好,有藩镇之乱,有宦官专政。到了宋太祖赵匡胤,也是把这些唐朝的弊病,五代的弊病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统天下了。结果呢?又老是要受少数民族的欺负,国家内部倒是固若金汤了,外部呢,就不堪一击!对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全都一筹莫展,最后彻底完蛋给蒙古人。到了明太祖,又把宋朝的教训、元朝的教训拿来改革一番,结果呢,他自己都还尸骨未寒,方孝儒就教导他的学生,给建文帝写了《深虑论》这篇好文章。然而墨迹都还未干,明成祖就来了,把方孝儒灭了十族。

所以说这些事情,你怎么说得清楚?"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遁",结合《深虑论》,你说是不是这个味道?

有一个故事说,楚王有一次打猎时,把自己很珍贵的一张弓给丢了。这个弓是用黄金镶的,性能很优良,骨材也好,弓弦也好,又镶了很多珠宝,很华贵。大臣慰问楚王时说:"大王,好可惜呀,派人去找吧。"楚王就说:"楚人失之,楚人得之。"因为掉在楚国的,拾到的也是楚国人,这有什么呢?没有什么嘛!这个楚王的心胸还是很宽广的。孔夫子听了就说:"哎呀,不行。应该是人失之,人得之。"你楚王既然知道这个道理,何必计较是楚人得到,还是其他国家的人得到呢?楚王还是有分别心啊!

有些做生意的人,生意完蛋了,亿万家产没了,破产了。但是从大的经济局面来说,每天都有亿万富翁完蛋,每天都有新的亿万富翁起来。人年老了,去世了,但是每天医院产科里面,都有新的婴儿出生。能量不灭,物质不灭,无所来,无所去,所以我们要有"藏天下于天下"的胸襟,有这样的胸怀就是大公,就是大公无私。胸无私物,自己没有隐私,没有自己的小算盘,那么天下的利害得失于我有关也好,于我无关也好,我都不会动心,绝不会动念。像这样的境界,作为一个修道的人,就应该好好体悟,好好感觉。

怎样使自己"藏天下于天下"?比尔·盖茨发财了,成了全世界第一富翁,他把自己百分之九十五的财产捐给慈善事业,这也是"藏天下于天下"。《大学》里边有"藏富于人"的说法,皇上拥有得多,老百姓就会穷,这就很危险了;老百姓都富裕了,皇上的财富还会少吗?我们只知道大河有水小河满,却不知道大河里的水都是小河流进去的。老百姓都富裕了,像美国一样,每个人的收入都是几万美元,全中国的人都富了,中央财政的收入还会走低吗?老百姓都穷得叮当响,谁给你上税?国家的财政收入再高,老百姓没吃的,国家总量还是少,还是富不起来的。所以"藏天下于天下",从经济上、政治上、伦理上都要有这样的胸怀,修道的人更要这样,与天地万物于一体,把小我变成大我,还天下于天下。不能把自己看得那么贵重,也不用把自己看得低贱,自己坦然地与道同体,与道同行,这样就不错了。

"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遁,是恒物之大情也。"什么人才能"藏天下于天下"?心中只有一个公字的人!你若有私心,若有占有欲,若有贪心,你就不可能藏天下于天下。什么叫本来面目?就是一个"公"字,一无所有就是本来面目。大道自然运,圣人自然用,我们只有藏天下于天下,还天下于天下,那么才可能牢固,这才是"恒物之大情也"。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40.转自己归山河国土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