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3:5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5)

另外一点,今天我们挂在嘴边的话,切磋,说"咱俩切磋切磋"。现在咱们讲的"切磋切磋"基本上是电视剧里面的武打场景了,两个武林高手碰到一起,"来,咱们切磋切磋。"那接下来就应该动手了。古人不是这个意思。古人的"切磋切磋"是什么意思呢?切、磋、琢、磨,全部是古人玉器手工业上的用词。这四个字,全部是动词。采来一块玉石,外面可能是石头,先要把它切开,看里面有没有玉,有多少玉,这叫"切"。

  "磋"是指把玉和石头分离开来,把石头给磋掉,把玉给磋出来。"琢"就是把玉加以雕琢,让它形成一个大致的器具的样子。"磨"就是打磨,把这个玉器给磨光,最终形成一个作品,或者一个产品。所以《诗经》里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三字经》所倡导的学习是一个过程,它像制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这样一个过程。

  俗话说,严是爱,宠是害,即使是美玉,也要下功夫雕琢。我们常常听说,有的孩子天资聪明,被人们誉为神童,但是,很多神童长大后,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这是为什么呢?

  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小孩叫方仲永。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家。这个农家完全没有读书人,家里当然不会有笔墨纸砚了。所以,方仲永从小不仅是书没有读过,而且连书都没有看到过。但是,这个孩子的天资实在是惊人。为什么呢?村庄里毕竟还有那么几个非常底层的读书人,经常在那里诗云子曰的,在念书。方仲永从小就听在耳朵里。到了四五岁的时候,有一天,方仲永在家里突然大哭,他的父母就去问他怎么了,为什么要哭呢,是要吃的呢,还是要喝的。他不,他要笔墨纸砚。方仲永突然要笔墨纸砚,父亲觉得很滑稽:"你这孩子,家里从来没这东西,你要这干嘛?"赶紧从邻居的读书人那里,借了一套笔墨纸砚,借回来以后,就问方仲永:"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打算拿它干嘛呀?"方仲永说:"我要写诗。"当时就把父亲给吓愣了:"你还写诗?"谁知道方仲永拿起笔,就写了四句诗,而且还给这诗起了个题目,还很高雅。旁边的读书人一看,这是一首好诗啊。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从来不知道笔墨纸砚,从来没有见过书本的人,居然能够写这么好的一首诗,大家一致认为方仲永是天才。方仲永的父亲种了一辈子地,忽然有了这么一个儿子,有神童之名,当然很自豪,也很高兴。实际上就有点像咱们北方话讲的"显摆",就叫儿子:"来!给叔叔作一首诗,给伯伯作一首诗。"方仲永都是出口成章。慢慢地,方仲永的名声传到了县城里。县城里好多富人,好多乡绅,就叫方仲永的爸爸把方仲永带来,来作诗给他们看,都觉得很棒。这些人也是出于好意,就开始资助方仲永的父亲:"你家出了一个神童,这是我们这一方乡土的荣耀,好好培养他,将来能够给我们这个地方争光。"谁知道方仲永的父亲就认为,方仲永既然是天才,那没什么必要再去培养了,整天就忙不迭地带着方仲永走街串巷,去展现本领。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方仲永依然还能作诗,但是这个诗和同龄人比起来,已经没什么差距了。到了二十岁的时候,方仲永还是能够写诗,但是他的诗歌,已经远远不如同龄人。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后天进一步培养和教育。否则,天才只能泯灭,只能被浪费。我想这两个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很好地说明了《三字经》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明白了这一点以后,《三字经》就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开始着手学习,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哪些问题。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5)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