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曰仁义,礼智信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五常:五种基本德性。
粱:粮食作物,即粟,古代又称"禾"。
紊:紊乱。其籽实未去壳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
稻:粮食作物,其籽实就是米,有旱
菽:油料作物,即大豆。
稻、水稻之分。
麦:粮食作物,分大麦与小麦两种。
黍稷:粮食作物,即黄米。
豕:猪。
哀:悲哀。
惧:恐惧。
恶:憎恶。
欲:欲望。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具:具备。
匏:葫芦。
革:皮革。
金:金属。
丝:丝弦。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高:高祖,祖父母的祖父母。曾:曾祖,祖父母的父母。祖:祖父母。身:自身。玄:玄孙,孙辈的孙辈。曾:曾孙,孙辈的子女。九族:高祖、曾祖、祖辈、父辈、自身、子辈、孙辈、曾孙、玄孙。伦:次序、辈份。
《三字经》作为传统教育的启蒙读本,是如何教育孩子认识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又是告诉孩子怎样为人处世?人类的基本情感有哪些呢?在《三字经》中,仁义礼智信的排列顺序能否打乱?又为什么要把"仁"排在最前面?
仁、义、礼、智、信分离开来,在诸子百家里早就已经有了。但是,将它们综合起来,成为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一个系统却是汉代儒家学者的工作。当时叫五性,就是五种性质。汉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叫《白虎通义》,根据其中的经典解释,仁是指仁爱,义是指得体,礼是指合乎规范,智当然是指明辨是非,信是指专一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