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3:55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1)

第七讲曰仁义,礼智信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五常:五种基本德性。

粱:粮食作物,即粟,古代又称"禾"。

紊:紊乱。其籽实未去壳称谷子,去壳后称小米。

稻:粮食作物,其籽实就是米,有旱

菽:油料作物,即大豆。

稻、水稻之分。

麦:粮食作物,分大麦与小麦两种。

黍稷:粮食作物,即黄米。

豕:猪。

哀:悲哀。

惧:恐惧。

恶:憎恶。

欲:欲望。

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

具:具备。

匏:葫芦。

革:皮革。

金:金属。

丝:丝弦。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高:高祖,祖父母的祖父母。曾:曾祖,祖父母的父母。祖:祖父母。身:自身。玄:玄孙,孙辈的孙辈。曾:曾孙,孙辈的子女。九族:高祖、曾祖、祖辈、父辈、自身、子辈、孙辈、曾孙、玄孙。伦:次序、辈份。

《三字经》作为传统教育的启蒙读本,是如何教育孩子认识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又是告诉孩子怎样为人处世?人类的基本情感有哪些呢?在《三字经》中,仁义礼智信的排列顺序能否打乱?又为什么要把"仁"排在最前面?

仁、义、礼、智、信分离开来,在诸子百家里早就已经有了。但是,将它们综合起来,成为仁、义、礼、智、信这样的一个系统却是汉代儒家学者的工作。当时叫五性,就是五种性质。汉代有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叫《白虎通义》,根据其中的经典解释,仁是指仁爱,义是指得体,礼是指合乎规范,智当然是指明辨是非,信是指专一守信。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1)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