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3:5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7)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博古通今,见多识广,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保证。那么,这种认为"首孝弟,次见闻"的传统教育方式,在今天的社会还能否适用?作为父母,我们又该侧重培养子女哪方面的能力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按照《三字经》的讲法,一个孝顺的人,对长辈孝敬的人,一个对兄弟友爱的人,不大可能是个坏人,这是《三字经》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如果你真正的孝顺,真正的友爱,接下来,我可以放心地教你知识。如果你是坏人,教你知识,这不是为虎作伥吗?所以中国传统教育首先强调人的品德、道德要过关。在这个基础上,人的知识越多越好,人的本事越大越好,因为你会去做好事。

  在这里,我还想再次强调"首孝弟"的这个问题,《三字经》既然给它那么高地位的强调,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努力地领会它更深一步的精义。我前面跟大家讲,"教者,孝之文也",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当中,"孝"的这个概念,在教育当中,既是一个始发点和出发点,又是一个永恒的基础。传统中国教育认为,知识的传授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时代是进步的,时代是会变迁的,而知识总归是有过时的一天。就好比我们小时候根本没有电脑可以学,我们小时候读书没电脑,那时还学珠算呢,到了初中、高中有计算器了,我们见到电脑是很晚的事情,但是现在的孩子,上来就学电脑,小学就开始学电脑了。这就说明,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具体的知识内容,但是传统中国更重视的是永恒的内容。哪些是永恒的?"孝"和"弟"就是永恒的,"孝"和"弟"是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孝和悌是永恒是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迁的,它应该是作为人都的,不会随着时代应该掌握和理解的东西。的变迁而变迁,它应该是人人都具备康熙年间,有一个学者李毓秀,写了一部书,叫《弟子的东西。规》,很多人都知道,也是三字一句的。里面就有"有余力,则学文"。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教育是首先要"孝",要"悌"。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7)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