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4
13:56
评论

您正在阅读:《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7)

在你刚开始学习的时候,除了有良师以外,你怎么去结交朋友,怎么能够找到益友,这里面有很大的学问。我们知道,古人极其重视、极其强调朋友的重要性,儒家的学说一向认为,朋友是一种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基础上,共同的道德朋友是建立在共同理想、共同道追求的基础上,共同的人格基础上的一种友好关系。

  德、共同追求基础中国古代有太多太多关于交友的故事,最有名的是桃园上的一种友好关系。

  三结义。我在这里也给大家讲一个交友的故事,虽然不像桃园三结义那么有名,但是好多人可能也听说过,这也是我们一个成语-"割席断交"的来源。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好兄弟,两小无猜。一个叫管宁,另一个叫华歆。两个人非常要好,要好到什么地步呢?坐在一张席子上一起读书,天天如此。古人坐在一张席子上,就等于咱们今天同坐一条板凳了,因为古人没有床,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椅子,都席地而坐。有一天,两个人都在埋头读书,突然听到外面声音很响,很热闹。管宁依然读书,不受所扰,充耳不闻。而华歆,一下子跳起来,跑到门外面看热闹。回来告诉管宁:"兄弟,外面太好看了,太热闹了,我们这个地方来了一个新的官,正好在游街,你不去看看吗?"管宁拔出随身携带的刀子,一下子把他们同坐的那张席子割开,也就是说,我从今不跟你坐一块儿了,在古代就意味着断交。管宁就跟华歆说:"我们两个不是一类人,你太好那些浮名虚节,外边有一个新的官来,到我们这边来就任,鼓吹热闹,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啊?咱们现在应该一心读书啊。所以我看啊,咱们断交。"后来这兄弟两个果然分开。临分别的时候,管宁再一次跟华歆讲了这个道理,华歆也听不进去。后来的结果,华歆是被杀的,因为他趋炎附势。管宁虽然后来流落到了辽东,但是到了辽东以后,用仁义道德教化当地的百姓,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在历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名声。这就是"割席断交"的故事。也就是说古人把选择朋友,看成是多么严肃、多么重要的事情。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目录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7)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