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对父亲要尊重和孝敬,父亲对孩子要严格和爱护,这才是大家历来倡导的家庭生活。为什么说《三字经》里所倡导的父子关系是一种爱和关切呢?
我在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父子情深的故事。故事就叫击鼓救父。南北朝的时候,南朝的中国有一个少年英雄,叫吉,是振翅高飞的意思,很吉祥。吉从小就是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十一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他就和几个弟弟,跟父亲一起生活。他的父亲担任一个小官,是个县令。遭人诬陷、下狱,被押解到当时的京城,准备处死。十一岁的小吉,为了救父亲,赶到京城,不顾生死,到皇宫门口击鼓鸣冤。
当时的皇帝是鼎鼎大名的梁武帝。梁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信佛的皇帝。首先,他第一个下令僧人只能吃素,在他之前的僧人不一定全吃素。第二,他动不动就出家当和尚,动不动把自己施舍给庙里。群臣一看,没皇帝了,只好把国库里的钱全部掏出来,把他给赎回来,再当皇帝。过两天他看看国库里有钱,又把自己施舍出去了。梁武帝一看,怎么那么小的孩子请求代父而死?他一定是被人指使的,背后一定有人教他。所以,梁武帝就下令廷尉蔡法度严加审讯,看看背后有没有人指使他,让他来鸣冤,扰乱司法程序。蔡法度当然也觉得奇怪,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居然不远千里,要求代父而死?于是,就在公堂上摆满了刑具,那些衙役就把小吉扑倒在地,打了一顿就问:"你那么小的孩子,是不是有人指使你到皇帝这儿来鸣冤?"吉回答:"我是个小孩子,岁数是很小,但是再小,我也知道死是可怕的。然而,我幼年丧母,还有好几个弟弟,如果我爸爸被诬陷,被杀了,谁来养活我的弟弟?我又小,我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只能请求你,查明这个冤案。如果查不明,你就把我杀了,我代我爸去死。"蔡法度一看,当时就愣了,就跟这孩子讲:"我看你很聪明,将来前途不可限量,为什么小小年纪就请求要代父而死呢?"小吉说:"鱼虾都知道生的可贵啊,死是难过的,更何况人呢?我年龄再小也是个人,谁愿意无缘无故去死?我就是为了给父亲洗冤,就是为了能够救活我那几个年幼的弟弟。"蔡法度在那个时候已经认识到,大概这里面是有冤情的,也想救这个孩子,被他感动了。他就下令:"行行行,先不论这个,我再去查。我先把你手铐脚镣换成小号的。"他不是小孩吗,当时戴的却是死刑犯的大铐。大家知道小吉怎么说?他说:"我既然请求代父而死,那你就不用给我换成小的,就给我戴着大的手铐脚镣。"后来,蔡法度把审讯过程禀告了梁武帝,梁武帝也非常感动。经过彻查,他父亲的确是被冤的。所以就下诏释放了这对父子,并且加以褒扬。这难道不是一个父子情深的故事吗?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8)
正序 倒序
- 1.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
- 2.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2)
- 3.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3)
- 4.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4)
- 5.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5)
- 6.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6)
- 7.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7)
- 8.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8)
- 9.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9)
- 10.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0)
- 11.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1)
- 12.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2)
- 13.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1)
- 14.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2)
- 15.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3)
- 16.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4)
- 17.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5)
- 18.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6)
- 19.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7)
- 20.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8)
- 21.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1)
- 22.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2)
- 23.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3)
- 24.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4)
- 25.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5)
- 26.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6)
- 27.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7)
- 28.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8)
- 29.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1)
- 30.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2)
- 31.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3)
- 32.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4)
- 33.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5)
- 34.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6)
- 35.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7)
- 36.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8)
- 37.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1)
- 38.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2)
- 39.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3)
- 40.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4)
- 41.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5)
- 42.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6)
- 43.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7)
- 44.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8)
- 45.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9)
- 46.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10)
- 47.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1)
- 48.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2)
- 49.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3)
- 50.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4)
- 51.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5)
- 52.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6)
- 53.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7)
- 54.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8)
- 55.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1)
- 56.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2)
- 57.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3)
- 58.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4)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