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尊师、择友,我们的古人还非常重视礼仪,把这三项内容,看成是儿童必备的启蒙教育。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一样重视礼仪,提倡讲文明、懂礼貌。所以中华民族一直都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那么,这种传承了千年之久的"礼",它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人应该怎样来体现自己对礼仪的感悟呢?《礼记》的第一句就是,"勿不敬,俨若思。"你千万不要不敬,你做什么事情,见什么人,都应该心怀敬意,应该尊重对方,应该有敬畏之心。你要端正颜色,像经常有事情在想,不要轻佻。所以,我们古代的小孩好多就是小大人。当然,我们今天可以去讨论,如此是不是把孩子的童趣都给消磨掉了。古人也再三地提出,千万不要把礼仪庸俗化,这也是今天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我们今天也非常讲究礼尚往来,但是,是不是就掌握了中国传统礼仪的真谛呢?未必。孔子就在《论语·阳货》里面讲,"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孔子的话是说:"礼啊,礼啊,难道讲的就是玉帛吗?"玉,古人非常珍贵的礼物。帛,就是很好的丝织品,古人是作为贵重礼物来送的。孔子就哀叹,当时好多人已经把礼仪给庸俗化了,把礼仪等同于礼物。孔子看不惯了,于是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也是一种告诫。所以,在现代社会,们讲礼仪,要真正把握中国传礼仪,就要真正把握中国传统礼仪的精神实质。统礼仪的实质。接下来,《三字经》讲的就是教学的内容与次第,孩子应该怎么样一步一步接受教育,应该按照怎样的轻重顺序来学习知识,这就是下一讲要讲的内容。
最新章节
好书榜
关注我们
目录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8)
正序 倒序
- 1.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
- 2.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2)
- 3.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3)
- 4.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4)
- 5.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5)
- 6.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6)
- 7.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7)
- 8.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8)
- 9.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9)
- 10.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0)
- 11.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1)
- 12. 第一讲 人之初,性本善(12)
- 13.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1)
- 14.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2)
- 15.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3)
- 16.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4)
- 17.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5)
- 18.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6)
- 19.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7)
- 20. 第二讲 昔孟母,择邻处(8)
- 21.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1)
- 22.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2)
- 23.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3)
- 24.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4)
- 25.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5)
- 26.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6)
- 27.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7)
- 28. 第三讲 子不学,非所宜(8)
- 29.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1)
- 30.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2)
- 31.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3)
- 32.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4)
- 33.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5)
- 34.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6)
- 35.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7)
- 36. 第四讲 香九龄,能温席(8)
- 37.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1)
- 38.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2)
- 39.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3)
- 40.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4)
- 41.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5)
- 42.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6)
- 43.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7)
- 44.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8)
- 45.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9)
- 46. 第五讲 一而十,十而百(10)
- 47.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1)
- 48.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2)
- 49.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3)
- 50.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4)
- 51.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5)
- 52.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6)
- 53.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7)
- 54. 第六讲 曰春夏,曰秋冬(8)
- 55.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1)
- 56.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2)
- 57.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3)
- 58. 第七讲 曰仁义,礼智信(4)
阅读设置
-
- 阅读背景:
-
- 字体大小:
A- 16 A+ -
- 正文字体:
- 系统 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