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商网

2015
06/16
11:46
阅读量收藏智慧100
评论

您正在阅读:《 智慧100 》

38.第一义谛

第一义谛
  
  说诸行处,名世界法;说不行处,名第一义。──大智度论卷一.释初序品中缘起义
  
  这个偈子是说,心中有牵挂,便属凡夫世界;心中无牵挂,便见超越境界。「世界法」亦称世间法,世上凡事凡物,都有它们的界限,故名世界;世是时间过程,间是空间位置,故名世间。由此可知,人有生命过程,也有生活的范围,所以活在「世间」。如果我们的心理体验只限於现象界,行为价值亦局限於现象界,也是在世间,没有出世间。
  
  「说诸行处」的「行」字,主要是指我们的心理行为,由於外界环境的刺激而使心理产生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等六种困扰,称为六种根本烦恼。如果心不受环境影响,也就不致产生这六种心理活动,便得解脱,这时叫作「心行处灭」,这儿形容为「不行处」,也叫作第一义谛。此时的烦恼分别相,自我中心的执着相,便不起作用了。
  
  第一义谛的不动相,相对於第二义谛的虚妄,一旦洞明第一义谛,一切现象都是那般的完美现成、无理可述、无心可动、无物可障碍自己的心了。第一义之中没有烦恼分别的执着,却有无私的智慧和平等的慈悲。慈悲心类似同情心,而不等於同情心,同情心是有特定对象,也有特定的时段,慈悲则是平等视一切众生,永远关怀一切众生,依众生的差别需求,以无私的智慧做反应,给予适时适切的帮助。第二义又名为世俗谛,是以自我中心出发,来看世间事,先有自我的价值判断,次有自我所执着的模式,所以是主观的,亦即《金刚经》所说的「有所住」心,这时所见的世界,就是能够引起烦恼痛苦的世间法。
  
  要达到第一义,很不容易,一般人能从理论知道有这种境界,也算不错了,虽然不能真懂,也不能真的做到,但不妨揣摩一下这个偈子。每当心里混乱困扰之时,告诉自己:不要接受环境的摆布,不要接受烦恼的作弄,对人要存慈悲心,对事要有智慧心,如此一来,也就不致於那般的痛苦和烦恼了。
本佛经内容由佛商网整理自互联网,供广大佛友在线研读,为教化世人所提供题材。
欢迎转载网站内容给周边的佛友,功德无量。

好书榜

关注我们

  • 邮箱1480809595@qq.com
  • 微信佛商网订阅号:foshang1080
二维码扫码关注“佛商网”官方微信
目录
38.第一义谛
正序 倒序
阅读设置
  • 阅读背景:
  • 字体大小:
    A- 16 A+
  • 正文字体:
    系统 宋体